業績向上市值卻蒸發超千億,光伏一哥隆基綠能想押寶新技術路線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 | 雷達財經,作者 | 李亦輝,編輯 | 深海
【資料圖】
近日,披露半年報,公司上半年凈利潤增長42%,達到了91.78億元,交出了歷史最佳半年度成績單。
上市公司大賺,并不意味著投資者也能賺到。就在財報出爐前夕,股價創下年內新低,年初至今累計跌幅為35.86%,市值蒸發達1133.36億元。
當前,市場對光伏各環節產能過剩的擔憂持續加重,“內卷”與過剩已成高頻詞。有媒體引用的一組數據顯示,過去18年,國內廠商建設了380GW左右的全產業鏈光伏項目;而在最近18個月,又新建設了超過380GW的全產業鏈項目。
供給側產能過剩的背景下,龍頭企業一邊警示產能過剩風險,一邊拋出大筆擴產計劃,意圖通過投資新工藝產能來替換落后產能的結構性過剩。隆基綠能直指,產能過剩與產能擴張并不矛盾。在半年度業績電話會上,該公司高管表示,目前已經明確聚焦BC技術路線,且擴產節奏顯著提速,公司接下來的產品都會采用BC技術路線。
然而,想要另辟蹊徑也非易事。有觀點指出,雖然BC電池光電轉換效率更高,但也面臨著規模量產難度大、投資成本高等劣勢。BC電池能否成為主流并重塑行業競爭格局,仍具有不確定性。
業績向上,股價向下
上半年,光伏行業依然增長強勁。在應用端方面,2023 年上半年光伏發電裝機78.42GW,同比增長154%,已接近2022年全年的裝機水平。
需求端,近期中國光伏行業協會對2023年新增裝機規模預測值進行了上調,其中全球光伏新增裝機預期由280-330GW上調至305-350GW,我國光伏新增裝機預期由95-120GW上調至 120-140GW。
供需兩端高速增長,光伏產業鏈上的上市公司業績也迎來大豐收。雷達財經梳理發現,行業龍頭如晶科能源、天合光能、晶澳科技、陽光電源、阿特斯和愛旭股份等凈利潤至少同比翻番;通威股份、TCL中環和東方日升等營收凈利潤均實現兩位數增長。
其中,組件(一體化)龍頭隆基綠能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646.52億元,同比增長28.36%;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91.78億元,同比增長41.63%。公司第二季度凈利潤超55億元,創單季歷史最佳業績。
如果做簡單的歸因分析,公司業績增長一方面是因為組件出貨量的增加,另一方面受益于硅料價格的下行,盈利能力有所改善。
公司主營業務方面,2023 年上半年,隆基綠能實現單晶硅片出貨量52.05GW,同比增長31.37%;實現組件出貨量26.64GW,同比增長47.84%。
財報指出,2023 年上半年,隨著上游多晶硅料價格的快速下跌,整個產業鏈價格已處于下降通道。此種情況下,公司上半年綜合毛利率達到19.08%,同比提升1.47個百分點。
除此之外,公司對組件質量保證金計提相關的會計估計進行變更,使上半年銷售費用減少9.7億元;受益于利息收入和匯兌收益增加,上半年財務費用同比減少9.1億元;公司參股的硅料企業業績高增,推動上半年公司投資收益同比增加8億元。上述這些方面對公司上半年業績增長都起到積極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預期之內的業績表現并未帶動公司股價明顯反彈,公司年初至今股價跌幅超過3成。其實,不止,整個光伏板塊今年以來都在跌,光伏ETF年內跌幅高達25.62%。
對此,中金公司認為,2023年上半年光伏板塊下跌已經充分反映投資人悲觀預期。隨著硅料硅片價格提前加速見底,整體看好2023年下半年光伏板塊投資機會。
但也有私募人士指出,本質上,新能源滲透率增速已經無法預期更高,現在大跌的光伏股都是前些年的3倍甚至5倍牛股。
一邊產能過剩,一邊瘋狂擴產
光伏產能過剩,已成業內討論最多的話題之一。隆基綠能前董事長李振國在SNEC光伏展會上表示,今年年底全行業將形成超過700GW的產能,即多晶硅、硅片、電池片、組件等產能都超過700GW,且新產能仍在規劃。
相比之下,根據前述中國光伏行業協會對2023年新增裝機規模預測,全球光伏新增裝機預期值最多僅為350GW。
第三方機構InfoLink此前提出,從硅料到組件,可以明顯看出各環節產能在2023年都將邁入過剩,雖短期的供需變化可能導致價格波動,但行業內對于價格下降的趨勢有較一致的共識,生產模式將由特定環節的供應瓶頸轉為廠家透過調節稼動率來適應價格變動。
這種“價格戰”也能從相關公司的調價動作中窺見。根據隆基股份官方公布的數據,該公司的單晶硅片P型M10 150μm厚度從2023年3月底的6.5元一路降至6月30日2.93元,3個月硅片價格腰斬。
雖然產能過剩已成共識,但仍有玩家對此視而不見,猛踩擴產油門。據雷達財經不完全統計,多家頭部光伏企業今年均披露了總投資上百億的擴產規劃。
其中,晶科能源宣布,擬投560億元在山西轉型綜合改革示范區規劃建設年產56GW垂直一體化大基地項目;晶澳科技擬400億元在鄂爾多斯市建設光伏全產業鏈低碳產業園項目;通威股份擬200億元在四川樂山建設拉棒、切片和電池片產能等。
根據2022年年報中的目標,的整體產能也在大幅擴張,預計到年底規劃的硅片、電池、組件三環節產能達到190GW、110GW、130GW,分別比2022年底增長42.3%、120%、53%。
對于如此產能狂飆,7月5日通過投資者互動平臺表示,產能過剩與產能擴張并不矛盾。首先,光伏行業為技術進步較快的行業,產能過剩為結構性過剩,先進產能還無法滿足市場對于高效產品的需求。其次,產能過剩為階段性過剩,光伏行業未來成長空間廣闊,經過市場優勝劣汰后階段性過剩的產能會自動出清。
只是在這一新舊產能迭代、行業洗牌的過程中,免不了一批競爭力不足的中小廠商將被出清。如何活下去,成為所有企業必須要思考的問題。
押注BC電池,能否成下一座金礦?
為了從眼下產能過剩的泥潭中突圍,寄希望于通過技術迭代的方式在新的周期里占得先機,并率先官宣了BC電池技術路線。
9月5日舉行的半年度業績電話會上,高管透露,目前已經明確聚焦BC技術路線,且擴產節奏顯著提速,公司接下來的產品都會采用BC技術路線。
“在接下來的5到6年,BC電池會是晶硅電池中的絕對主流。”董事長鐘寶申宣稱,目前公司BC產能主要為30GW HPBC電池項目,并已于今年上半年投入量產,預計今年底實現達產。
電池技術持續迭代在光伏產業里并不罕見。華泰證券近期在研報中指出,技術迭代是光伏設備后續成長主要動力,面對P型電池轉化效率接近極限,N型電池、鈣鈦礦電池等技術發展迅速,帶動光伏新技術層出不窮。
根據CPIA的統計,電池轉換效率每提升1%,成本可下降5%-7%。于是,各家龍頭企業在轉換效率上展開了“軍備競賽”。本次隆基綠能準備量產的BC電池(Back Contact,背接觸電池),是各類背接觸結構晶硅太陽能電池的泛稱,主要包括IBC、HBC、PBC、ABC、HPBC等。
中信建投研報顯示,由于前表面避免了金屬柵線電極的遮擋,能夠最大限度地利用入射光,減少光學損失,IBC電池在轉換效率上具有明顯優勢。
即便如是,BC電池現階段想要在規模性量產中有成本優勢,還面臨挑戰。萬創投行研究院院長段志強向媒體表示,IBC電池生產工藝復雜,難度大,具有一定壁壘。相對于TOPCon、HJT等電池技術,目前行業內布局IBC電池技術的企業并不多。
據其介紹,IBC電池生產所需的鍍掩膜與激光開槽工藝難度和精度都比較高,對設備要求也高,使得IBC電池投資成本較高。
鐘寶申也坦言,BC電池的發電性能非常優異,主要受限于技術實現難度高,成本難以受控,尚未大規模投產。
而如果僅有高轉化效率優勢,成本上卻與光伏行業追求的度電成本持續下降相悖,那么該技術也難以成為市場主流。
公開資料顯示,目前另一家切入BC電池的上市企業是愛旭股份。該公司在互動平臺上披露,截至上半年末,公司珠海6.5GW ABC電池項目已實現投產,目前平均轉換效率已經達到26.5%。
至于是否已經跨越成本關,目前尚不得而知。據悉,今年上半年公司HPBC電池出貨量只有1.5GW的。鐘寶申解釋,主要原因是產能爬坡的難度超出預期。
可以看到,至少在未大規模走向市場前,BC電池還不足以明顯改善在光伏行業競爭地位。
標簽:
相關熱詞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