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觀察:廣言丨把“資源”轉為“動能”
總書記曾妙喻:“科技創新,就像撬動地球的杠桿,總能創造令人意想不到的奇跡。”如何發揮這個杠桿作用,關鍵就在于能否找準科研資源轉化利用的“支點”。
近日召開的廣州市委常委會會議,圍繞落實省委“1310”具體部署,細化實化具體化各項任務。廣州將始終遵循總書記的諄諄教導,認真貫徹省委部署要求,加快提升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能力,一體推進教育強市、科技創新強市、人才強市建設。
廣州科教資源富集、實驗室創新平臺聚集、各類科研人才云集。如何找準科技創新這根“杠桿”的“支點”,讓豐厚的科研資源稟賦優勢轉化為強勁的發展動能?成為一個值得深思的現實命題。
(資料圖)
廣州珠江兩岸
(一)善用善轉,改革先機
翻開廣州改革開放史,不難發現,科技進步與改革開放同向同行。善于借鑒別人的技術、善于轉化科研資源,一直是廣州的優勢所在、先機所在。
潮起珠江,大浪淘沙。改革開放后,大量涌現的“三來一補”企業,在帶來經濟發展強勁動力的同時,也帶來了先進的管理經驗和科學技術。今天以“智造”為名片的廣州開發區,起初就以“三來一補”起家,大膽引進外資和先進技術,賺到了“第一桶金”。一些當年成長起來的企業,如廣州無線電集團,至今仍活躍在市場、生機勃勃。究其原因,就在于善用前沿技術、重視成果轉化落地。
作為工業文明的集大成者,汽車產業是一個資金、技術、人才密集型產業。廣州的汽車產業,經歷了早期的“以市場換技術”,以一時“陣痛”縮短了與世界的差距,在技術引進基礎上加強利用轉化,而后在自主創新進程中不斷探索,通過彎道超車或是換道超車,行業發展面貌一新。以廣汽埃安為例,如今硬核黑科技加身,成為新能源電動車領域的一匹“黑馬”。
廣汽第一智造中心埃安生產車間
與此同時,廣州還將既有優勢轉化為合作優勢,進而實現優勢互補、強強聯合。2022年,香港科技大學(廣州)啟用開學,成為《南沙方案》出臺后首個落成項目。南沙與港科大(廣州)立足區位優勢和學科優勢,在共建重大科技創新平臺、聯合開展關鍵技術攻關、強化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等多方面開展協同創新合作,前景值得期待。
香港科技大學(廣州)
(二)“為我所用”,堵點何在?
總書記強調,“加快科研成果從樣品到產品再到商品的轉化,把科技成果充分應用到現代化事業中去”。如何更好利用本地優越的科教、科研資源,將更多科研創新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廣州顯然還有很大潛力和空間。
有“源”不等于有“力”。廣州擁有眾多的高校和科研機構,高校和科研機構、科研分院及科技成果均占到全省七成左右。廣州實驗室、大灣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人類細胞譜系、冷泉生態系統配套基礎設施、航空輪胎大科學裝置、人體蛋白質組導航國際大科學計劃……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首次突破10萬件,入選首批國家知識產權強市建設示范城市。然而,擁有如此令人羨慕科研資源優勢的廣州,在資源轉化上卻面臨某種短板。2022年廣州市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創新鏈與產業鏈對接不足”問題;2023年廣州市政府工作報告中,再度提出“科技創新能力和效率不高,創新鏈產業鏈融合有待深化”問題。對這一問題的清醒認識,成為求解的前提。
科研人員正在廣州國際生物島實驗室新研發大樓工作。
企業創新主體地位不夠突出。市場主體“星星”多、“月亮”少,“龍頭型”科技企業較為缺乏。從主觀上看,個別企業創新意識弱,坐不了“冷板凳”,潛心自主創新、耐心推動轉化的積極性不高。從客觀上看,企業研發投入偏低,高新技術企業引領作用不突出,影響了科技創新轉化效率和產出質量。
支撐成果轉化的制度供給存在短板。一些企業提到技術成果轉化困難的原因時,提到技術市場尚不健全,或者缺少技術服務平臺、缺乏創新政策扶持等。某種程度上說,技術交易市場、技術服務機構等創新供給側建設,尚需持續加力。
科技與市場“兩張皮”現象仍然存在。科技創新有時止于論文發表、專利申請,科研成果循環受阻,易形成科技創新中的“孤島”。產學研鏈條上還存在著一些制約科技創新的體制機制關卡,以致科技創新的動力不足。如何破除這些有形無形的“籬笆墻”?如何打通應用轉化的“最后一公里”?必須將這些“問號”逐一拉直。
(三)從1到100,何以躍升
在科技創新領域有個形象說法:原始創新是“從0到1”,科技成果轉化是“從1到10”,科技成果產業化是“從10到100”。
廣州應如何發揮科研資源的稟賦優勢,更好打通轉化的“腸梗阻”,實現這種“從1到100”的躍升?這就需要回答好“轉什么”“誰來轉”“怎么轉”三道考題。
廣州市南沙區政務服務中心
轉什么?
一要順應大勢來轉。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在科技事業高質量發展中體現廣州擔當。二要聚焦市場來轉。圍繞廣州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和主攻的新興產業,如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生物醫藥、高端裝備、新能源、新材料等,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并促進創新鏈和產業鏈精準對接,加快實現科研成果從樣品到產品再到商品的轉化。三要緊扣效能來轉。“用”是技術創新落腳點,要提升成果轉化率,讓科學研究不再停留在論文、專利上。四要跟著問題來轉。找出制約廣州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痛點堵點問題,在不斷發展、解決問題過程中,激活科技成果轉化應用。
誰來轉?
科研由人來做,成果轉化也由人推動,因此首先要解決好轉化主體問題。一個完整的科研成果轉化鏈條,離不開政產學研多方主體互動。其中,企業是最為核心一環。強化企業轉化主體地位,既要讓龍頭企業“燦如明月”,也要讓中小企業“群星閃耀”。此外,高校、科研院所也是保證科技成果轉化鏈條高效運轉的關鍵,要敢于走下“象牙塔”,主動找市場,將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
今年6月20日,粵港澳大灣區博士博士后創新創業研修營暨廣東省博士博士后人才創投聯盟啟動儀式在廣州開發區國家海外人才離岸創新創業基地舉行。
怎么轉?
一要轉體制。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進一步構建完善前沿科技研發“沿途下蛋”機制、用好廣州重大項目攻關“揭榜掛帥”“賽馬制”。完善科技成果轉化評價和考核機制等,暢通科研成果轉化“高速通道”。二要轉保障。強化資金支持和知識產權保護等保障,讓更多科研成果轉化平臺涌現,為科研成果順利轉化保駕護航。例如,“科學家經紀人”廣納院,架起從實驗室到市場的橋梁,是廣州推動納米科技“從1到10”的“最前線”。三要轉觀念。強化人才支撐,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要轉變觀念,解決人才在科研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問題。比如,破除總書記指出的“部門領導拍腦袋、科技專家看眼色行事”“人的創造性活動為經費服務”等問題,為科研人員減負,紓解“不想轉、不愿轉”難題。四要轉生態。大力營造崇尚創新、鼓勵創新、勇于創新的濃厚氛圍,加快構建“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轉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撐”全過程創新生態鏈,著力打通“科學技術化、技術產品化、產品產業化、產業資本化”路徑,更好將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
以體制機制改革為“風”,做好“轉化”文章,方能吹皺廣州豐富科研資源的“一池春水”。多鼓干勁破解發展難題,多想妙招轉化科研成果,方能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強勁筋骨”支撐廣州高質量發展的“高樓大廈”。
文/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張冬梅圖/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蘇俊杰、莫偉濃、王燕廣州日報·新花城編輯:趙小滿
標簽:
相關熱詞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