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頂流三角戀,被全網罵慘了
一部新片,讓網友們吵瘋了。
《燃冬》。
(相關資料圖)
七夕定檔,上映 5 天,票房剛破 2000 萬。
爭議聲,卻熱鬧得像票房 20 億的電影。
評價極端兩極化。
不喜歡的,說這部片子:
「爛得惡心」「看完生理不適」
「這輩子沒看到這么歹毒的電影」
只有對「電影到底爛成啥樣」感到好奇的人,才會去貢獻票房。
喜歡的,又說它:「毫無短板」「年度國產最佳」
「七夕檔的一股清流」
連來中國宣傳新作的外國友人諾蘭,都被迫拉入戰局。無意間參與了一場,關于豆汁兒的戰役。
這下,徹底給魚叔整好奇了。馬上買票!
看完之后,心情復雜。
高低想來跟大家聊兩句。
《燃冬》這部電影最初的熱度,來自演員。
三位主演,周冬雨、劉昊然、屈楚蕭。
或手握大滿貫實績,或已有爆款在手。
加之主演戀情、塌房爭議、以及劉昊然的轉型嘗試,都積攢了一波討論度。
新加坡導演陳哲藝,同樣令人期待。不到 40 歲的他,作品多次征戰戛納。
前作《爸媽不在家》《熱帶魚》,都口碑不俗。
此次的新片《燃冬》,又入圍了戛納電影節「一種關注」單元。不禁讓影迷圈對他首部華語電影也倍感好奇。
但這些,都比不過電影本身引發的討論。7 月,首個預告發布。
主角他愛她,她愛他,愛成閉環。
其樂融融的三人行關系,已是話題度拉滿。
一段三人嘴對嘴喂冰塊的劇情,更是炸裂。
很難相信,這是能在內地電影院看到的尺度。
而后,第二版預告信息量更加爆炸。男女主角隔著浴簾,上演了一場極盡曖昧的浴室激情戲。
相比于內娛的清湯寡水,這沖擊力直接加麻加辣。
上映日,又定在七夕。給這個講求一心一意的浪漫節日,再添一份熱鬧。
結果,確實熱鬧了。差評一哄而上,好評也不甘示弱。
兩種觀感交匯,又引發了文藝片常會出現的攻伐罵戰。
「你矯情裝叉」VS「你沒看懂」
到底咋樣,咱們來一起驗驗貨。* 以下內容包含劇透 *
導演一直在強調,該片想要呈現年輕人的生存現狀和精神困境。
但困境,有相似,也有不同。
劉昊然飾演的浩豐,在上海做金融工作。
小城市出身,一路拼搏至今,收入可觀。
但工作與原生家庭給予的壓力之大,讓其精神狀態堪憂。
為了參加朋友的婚禮,浩豐來到延吉。婚宴上,同學們艷羨浩豐的大城市精英身份。
但不知道,他已經出現嚴重的自殺傾向。
積極治療,得提起心氣。死,也需要勇氣。
夾縫之間,浩豐只想找到一個逃避的出口。
于是,他隨便報了一個延吉一日游的旅行團。
這讓他遇到了導游,娜娜(周冬雨 飾)。
娜娜原本是花樣滑冰運動員。因意外受傷,終結了職業生涯。
逃避,又或是逃離。
她與家人、教練、搭檔都斷了聯系。
在延吉,找了一份糊口的導游工作,一做就是三年。
唯一的朋友,似乎就只有愛慕她的韓瀟(屈楚蕭 飾)。
韓瀟很早就不讀書了,跟隨遠嫁過來的小姨來了延吉。平時就在家里的飯店打打下手。
生活里唯一的追求,就是娜娜。
然而,娜娜似乎對剛結識的浩豐更感興趣。
于是,在浩豐丟了手機、錯過航班、種種陰錯陽差之后。兩人決定帶著浩豐,在延吉深度游。
故事,便發生在接下來三人行的四天里。
三人行,是電影史的常見題材。鼻祖級的法國電影《祖與占》和《法外之徒》,早已是無數影迷和文藝青年的心中神作。
導演陳哲藝也明確表示,自己在《燃冬》中有所致敬。
尤其是書店中偷書后的奔跑,就是還原了《法外之徒》里盧浮宮奔跑的名場面。
?
摘自《看電影雜志》專訪不同于《祖與占》的一戰背景,《法外之徒》的 60 年代大變革。
《燃冬》試圖呈現的是,后疫情時代的焦慮。
三個人的設定,各有隱喻。
一個舊傷隱隱作痛,一個崩潰正在進行,一個迷茫不知前路。
脆弱的氣息在人物之間流轉,帶來關系發展的可能。
手機丟失,意味著與外界隔絕。手表停擺,暗示社會時鐘的暫停。
導演為三人的所有行為,開辟出一塊不被干擾的真空地帶。
四天里,他們疏離又依偎,不斷在沿途拾取著能填補內心空洞的東西。比如音樂,比如煙酒。
比如夜店里肢體相親的曖昧舞蹈。
又是白日冰面嬉戲,又是凌晨舉燈夜游。他們看似沒有邏輯地不停折騰,帶觀眾一起在電影里四處走。
也讓電影有了延吉旅行片的觀感。
用淺顯的快樂去挽救深層的存在主義危機,當然是杯水車薪。性,就是在這樣的情境下發生的。
親密需求,也是在這樣的心態下松動的。
所以,片中所有突如其來的熱烈情感,與其說是愛情,不如說只是主角虛無狀態下的放縱冒險。來得快,去得也快。
肉體關系,并不能治愈心理問題。
因此,娜娜和浩豐的激情戲,才成了部分觀眾眼中沒有感情的亂搞。
其實這部電影的主題,并非狗血墮落。相反,是沖著治愈去的。
導演本意關懷疫情后年輕人的生存狀態,用影像撫平內心的毛糙。
讓三位主角短暫失重后,都重新找到了生活新方向。
可惜,影片拍得過于隱晦。沒有明顯的敘事主線串聯,也未強調人物所處的具體絕境。
只能靠觀眾自己找尋隱而不發的人物經歷線索,和他們必須放逐的理由。
三個人物的形象,也塑造得不夠豐滿,讓人難以產生有效的移情。
最后的轉變與自我和解,更是顯得生硬突兀。
觀眾云里霧里,只覺得主角們在無病呻吟。
放在國內,《燃冬》算是比較有新意的一類。但總體而言,仍然稱不上是一部佳作。
別說想靠近《祖與占》《法外之徒》這些載入史冊的電影。
就是與近些年相似題材的名作相比,也有不小的距離。
如,同樣是窮小子和富家哥搭配的韓國電影《燃燒》。
對于階級分化下當代青年的空虛與憤怒情緒,有著更為深刻的挖掘。
又如,同樣呈現青年無意義與情感流動的日本電影《你的鳥兒會唱歌》。不僅在鏡頭處理上更為靈動,對廢柴青年的形象塑造也更為鮮活。
不過話又說回來,《燃冬》倒不至于歸為一部爛片。之所以評價兩極分化,還有一個很特別的原因——
許多觀眾對于影片,有一種錯位的期待。
本來,作為一部文藝片,敘事邏輯與常規電影有明顯的差異。
反類型,反套路,弱化戲劇沖突,追求自然主義,捕捉情感流動 ……都是導演成名國際的風格招牌。
習慣了強敘事的觀眾,對其難以下咽并不意外。
但偏偏,明星演員的加入,和七夕的特殊時間節點,無意間擴大了觀眾群體。有話題度的三人行關系,更催化心理落差。
不明前情的觀眾來到電影院,開開心心地進去,自我懷疑地出來。
感覺像經歷了一場詐騙。
這不,導演路演途中,就收獲了觀眾此類疑問。
「三個人的劇情,不太適合在七夕觀看」
對比今年暑期檔火爆的電影,都是戲劇性極強的熱點話題:詐騙、噶腰子、殺妻、家暴、社會棄子、升學焦慮 ...
《燃冬》并未投身其中,而是選擇獨做一股清流。
只是,提供的解決危機的方式,與當下錯位。
名為短暫放縱的藥方,對于部分習慣了電影現實主義表達的觀眾來說,更像「辭職開間咖啡館」「放下一切去旅行」的敘事一樣。
輕飄,還已過時。
這部影片能夠引起如此之大的反感與吐槽。還少不了觀眾的情緒累積。
這些年來,內地愛情片簡直成了「爛片」的大坑。
觀眾幾乎要被詐騙煩了。
一到情人節檔、七夕檔的愛情電影。
不少人起先單看預告,就有爛片預感。
且看今年的情人節檔「雙杰」:
再回顧過往幾年的內地愛情電影。口碑還不錯的幾乎只剩下兩年前的《愛情神話》和今年的《我愛你》。
前一部是中年愛情,后一部是老年愛情(還是改編韓國漫畫)。
如果再將題材限定到「年輕人愛情」一檔,那戰況更是慘烈。
大多數評分尷尬,且毫無討論度。
2020 年內地青春愛情片豆瓣評分排名2021 年內地青春愛情片豆瓣評分排名2022 年內地青春愛情片豆瓣評分排名一貫不入流的品質,讓這一類型早已喪失了觀眾信任。
怎么會這樣呢,是當代人不相信愛情了嗎?
明明國產劇好像不管什么題材,都會變成戀愛劇。
怎么反倒真拍起愛情電影來,又都啞了炮。
過去的青春疼痛電影潮,貢獻出「懷孕墮胎車禍癌癥誤會遠走」的狗血愛情固定套餐。
靠一個富二代小開解決一切,救女主角于水火的霸總式青春,也總把觀眾嚇得跟蘇韻錦一樣不敢動彈。
多年以來,這些橋段仍頻繁出現。通信服務商哪怕信號覆蓋到太平洋,也攔不住男女主因為誤會分手多年。
這次的《燃冬》,看得出來是想擺脫這種模板,闖出一條新的路來。所以,當預告放出,大家似乎得到了一種暗示——這次不一樣。
尺度,不一樣。
拍法,也不一樣。
想想,就很刺激。
結果看到正片,才發現都是自己想多了。誠然,拍愛情片,咱們條件上總是不足的。
但,《燃冬》的問題在于,又有點趨向另一個極端。以前的狗血抓馬,過于確定。
這一回,又太模糊。
其實,《燃冬》的劇本創作十分倉促。故事設計不夠成熟,人物塑造也比較單薄。
摘自《GQ 報道》導演雖有才華,鏡頭拍得獨特,情緒也抓得細膩。
但遺憾的是,故事不夠充實的基礎上,情緒和畫面拍得再好,還是會給人一種懸浮感。
而一部懸浮的電影,終究是難以打動更多人的。
瞄向國外,過去 3 年的愛情電影中,最廣受贊譽的依然是 2021 年的《花束般的戀愛》。這部影片成本不高,尺度不大,手法不新。
無狗血,無獵奇,無宏大背景,也無激烈撕逼。
僅僅是樸樸實實地講述一對情侶從相識、相戀到分開的過程。
魚叔倒不是說,所有的愛情片都應該按這樣的模子來。而是想說明,一部打動人的優秀愛情電影,故事的設計永遠是第一位的。
其實,這也是所有電影都應遵循的基本規律。
畢竟,先有一個愛情故事。
然后,才會有情緒。
全文完。
標簽:
相關熱詞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