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彥俊:讓“張雜谷”造福非洲
【資料圖】
“我們的谷子,經過4年培育、2年申報,終于在非洲布基納法索上了戶口,意味著中國谷子品種能夠在當地種植、銷售,西非共同體12個國家的人民可以享有中國谷子帶來的豐收。”8月28日,在下花園區段家堡鄉擔任農業科技特派員的章彥俊,說起在非洲種植的“張雜谷”新品種通過審定的事兒,甚是興奮。
一粒小小的谷子,漂洋過海,在非洲結出黃燦燦的小米,讓“張雜谷”品牌享譽非洲,這是下花園區農技研究員章彥俊10年來一心要完成的心愿。
2013年起,章彥俊受市農科院派遣,到非洲推廣適合當地種植的“張雜谷”,推動當地農業發展,幫助西非、東非部分地區解決“吃飯問題”,為世界糧食安全作出了積極貢獻。
1966年,章彥俊出生在下花園區后堡村一個農民家庭,見證了父輩在土地摸爬滾打,傾灑汗水換來一捧捧填飽肚子的糧食。吃飽飯,這一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在他心中深深扎根。18歲的章彥俊考上了原張家口農專的農學專業,畢業后回到下花園區當了一名中學教師。從教13年后,章彥俊被調到區農業局,三年后擔任區農業技術推廣站站長。
谷子,又被稱為粟,是北方主要的糧食作物,在我國種植歷史悠久。20多年前,市農科院研究出“張雜谷1號”,使谷子畝產增長了30%以上。
章彥俊認為,“張雜谷”是促進當地農民增收的首選作物。在市農科院前輩帶領下,章彥俊一心撲在培育“張雜谷”種子上來,帶著谷種,騎著摩托車往返于各村田間,手把手教村民,讓農民嘗到了種谷的甜頭。2013年8月,有著豐富種谷經驗的章彥俊成為我市第二批派往尼日利亞推廣種植“張雜谷”的農業技術專家,開啟了10年的援非種谷工作。
在尼日利亞凱畢州瓦瑞鎮農場,語言不通、飲食不習慣、沒電沒網……各種困難擺在章彥俊面前。他每天一早起床,開始翻土、施肥、灌溉,調研當地農業生產條件,試種帶去的42個“張雜谷”品種,及時記錄生長數據。章彥俊逐步改善了當地的種植結構,讓瓦瑞鎮農場實現了由糧食生產向種子生產的可持續發展。他篩選出適合當地種植的6個谷子品種,選育出3個較好的品種,畝產由原來100公斤提升至180公斤,被當地農業部門譽為“救命的黃金”。
4年后,章彥俊來到埃塞俄比亞,開啟了第二次援非之旅。章彥俊根據各地不同情況建立“張雜谷”示范基地或示范農場,使多國雜交谷子種植面積累計達到4萬畝,惠及人口6.3萬人。“中國谷子”,在中國農業科學家的不懈努力下,響徹非洲大地。
在埃塞俄比亞農民熟練掌握種谷技術后,章彥俊毅然趕赴非洲更需要解決溫飽問題的撒哈拉沙漠南緣的布基納法索。在那里,章彥俊建起7個谷子種植示范農場,開展“谷子+豆子”套種技術,選種了更多的張雜谷。2021年,示范農場谷子畝產達到當地粟類作物平均產量的3倍,兩年來累計為當地增產糧食約20萬噸。
多年來,章彥俊先后獲得“全國科普惠農興村帶頭人”“全國糧食生產突出貢獻農業科技人員”等榮譽稱號,并以“敬業奉獻”事跡榮登“中國好人榜”。(記者 亢春寧 通訊員 尹輝)
標簽:
相關熱詞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