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歲老人暴瘦30斤、體重不足60斤,在上海解決十多年進食難“室”
“齊阿姨早上喝粥了嗎?喝了多少?有沒有吐?”
【資料圖】
“我媽媽今天喝了半碗稀粥,現在感覺很好。”
消化科病房早查房時這兩句再普通不過的問答,讓在場所有醫生、護士和病友們欣喜不已。這意味著困擾齊阿姨十多年的進食困難終于解決了。齊阿姨拉著張順財教授和周平紅教授的手,不斷致謝,“你們太厲害了,我終于能順暢吃飯了!”
食管上段入口長“口袋”,進食就會嘔吐
72歲的齊阿姨患有極重度先天性脊柱側彎,側彎角度近70度,身高只有115cm。十多年來,她飽受喉嚨疼痛,且進食就會嘔吐的問題,在當地被診斷為“咽食管憩室”,即食管上段入口處長了一個類似口袋的東西,進食的大部分東西都會滑入口袋從而引發嘔吐。
兩年前因癥狀加重,齊阿姨在當地醫院置入了2枚食管支架。但術后病情未見好轉,近半年不僅進食困難,甚至喝水也會嘔吐,還多次并發肺炎。即便當地醫院取出一枚支架后癥狀仍未好轉。另外,長期無法正常進食導致齊阿姨暴瘦30多斤,已不足60斤!
齊阿姨輾轉各地多家醫院都因手術難度大、風險高被婉拒了進一步治療的請求。經推薦,抱著最后一絲希望,齊阿姨來到中山醫院消化科張順財教授門診。
“只要我媽媽能喝得下粥就行”
體型特殊,病史不全,一向以看“疑難重癥”著稱的張教授這次犯了難。
“只要我媽媽能喝得下粥就行。”面對這么基本的訴求,張順財教授不忍拒絕,堅定了救治決心。
將患者收入院后,張寧萍副主任醫師及消化科診療團隊先加強抗感染及營養支持治療,迅速完善各項檢查,同時請內鏡中心、麻醉科會診討論,最后決定在側臥位快速全麻氣管插管下嘗試行胃鏡下食管支架取出術。
8月17日,通過術中仔細探查發現,齊阿姨食管內囊袋沒有縮小,反而因食物等堆積變大了,最大直徑(深度)達到了4.3cm。
置入了兩年的支架非但沒發揮作用,蓋住憩室的空腔,反而一端嵌入食管壁,肉芽、疤痕和支架的金屬絲密不可分,并塞滿了下不去的食物,使得原本狹窄的食管更加“擁堵”。并且憩室的“袋口”緊靠著氣管,堵塞溢出的食物便會流進氣管從而導致了肺炎反復的情況。
如若不及時處理,憩室會進一步增大導致穿孔出血,后果不堪設想。常規的手術方法根本無法同時分離支架和解決囊袋的問題,情況比預想的還要復雜!
最新“隧道”技術解決十多年麻煩
手術醫生馬麗黎主任醫師向內鏡中心主任周平紅教授匯報了這個特殊病例,正在辦公室里吃午餐的周平紅教授放下筷子趕到手術室。
了解手術情況后,他決定嘗試用切開刀沿著支架切開厚厚的疤痕,分開支架和食管,這極其考驗醫生的精準操作及團隊配合。術中稍有不慎,很可能會造成食管穿孔,繼而引起嚴重感染甚至危及生命。
此時,正在內鏡中心進修的埃及、約旦、葡萄牙等國家的外國醫師都聞訊來觀摩。半小時后,一枚長15cm直徑1.8cm的金屬管狀物被成功剝離取出。
檢查完食管創面及食管憩室囊袋情況后,周教授決定釆用最新隧道技術——內鏡經黏膜下隧道憩室中隔離斷術(STESD),幫齊阿姨切開這個“袋子”,徹底解決困擾十多年的進食難“室”。
STESD手術通過在食管建立黏膜下隧道,分離至食管憩室間脊,并在隧道內行間脊切開。使內容物能隨著間脊阻力的降低暢通無阻。但齊阿姨重度側彎的脊柱是個S形,食管也隨之重度扭曲,加之憩室位置特殊,建立隧道的難度如同走鋼絲。當最后一個縫合創面的金屬夾閉合時,手術室里掌聲雷動,對周教授精湛技藝的稱贊,更是由衷替病人高興。
“醫者的愛心也體現在為解除病人痛苦的不斷創新實踐中。和子女的孝心、病人的希望之心,心心相印。”周平紅教授說。
術后,在消化科醫護團隊精心照護下,齊阿姨恢復良好,第二天拔除胃腸減壓管,第三天可以如愿喝粥了!8月22日,齊阿姨順利出院。
作為全國首個獲批的綜合類國家醫學中心,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聚焦人民群眾衛生健康需求的“臨門一腳”和“卡脖子”等關鍵核心技術問題。周平紅教授實施的STESD手術就是中山醫院內鏡中心(國家重點臨床專科)國際首創的內鏡下微創治療新技術,自2016年以來,已成功實施近百例,在國內外持續推廣。
此外,中山醫院不斷促進多學科聯合診療模式,進一步提升重大疑難疾病的醫療救治能力。齊阿姨正是得益于“一站式解決患者診療需求”理念,通過消化科、內鏡中心、麻醉科聯合診療解除疾苦。
“醫生要多為病人著想,不要怕困難,聯合多學科的力量盡可能服務好病人。”張順財教授說。
作者:唐聞佳
編輯:唐聞佳
責任編輯:樊麗萍
圖:受訪方提供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注明出處。
標簽:
相關熱詞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