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觀解讀丨大熊貓國家公園總體規劃正式發布 目標背后有何考量?
四川在線記者 王培哲
8月19日,在青海西寧舉行的第二屆國家公園論壇上,大熊貓國家公園等全國首批設立的5個國家公園正式發布總體規劃。
(資料圖片)
《大熊貓國家公園總體規劃(2023—2030年)》(以下簡稱《規劃》)中提出一系列目標——到2030年,大熊貓國家公園內,適宜大熊貓棲息的面積不少于大熊貓棲息地面積的80%;野生大熊貓種群數量穩定增長;大熊貓棲息地斑塊少于10個;森林蓄積量達到2.62億立方米;監測體系覆蓋率達到70%;自然教育受眾人數達到1000萬人次。
《規劃》要如何實現這些目標?
大熊貓國家公園唐家河片區摩天嶺區域的大熊貓。 胡杰/攝
首先看適宜大熊貓棲息的范圍:這是大熊貓國家公園職能的重心
大熊貓國家公園總面積21978平方公里,其中大熊貓棲息地面積1.5萬平方公里。受到一些歷史遺留問題造成的人為活動影響,并非所有的棲息地都適合大熊貓“居住”。
“2021年,大熊貓棲息地范圍內,適宜大熊貓棲息的面積占77%,按照《規劃》,到2025年,這個數字不少于77%,到2030年不少于80%。”
省林草局相關負責人解釋,3個百分點落在地圖上就是數百平方公里。為了實現這個目標,關鍵是要通過生態修復和保護,提高大熊貓棲息地生態質量。“對此,《規劃》以關鍵工程為抓手,提出繼續實施天然林保護修復、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河湖和濕地生態保護修復等重點生態工程,強化對大熊貓國家公園內自然生態系統的全面修復與保護。”
再看種群數量和棲息地斑塊:打通“割裂”的大熊貓活動范圍,關系到大熊貓的“生死存亡”
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臥龍基地內的大熊貓。 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供圖
截至2021年,大熊貓國家公園內調查到的大熊貓有1340只,占比超過全國野生大熊貓總數的70%。有參與《規劃》編制的專家告訴記者,大熊貓棲息地破碎化是大熊貓種群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部分區域種群仍然面臨生存挑戰。
挑戰直接體現在“割裂”的斑塊數量上——截至2021年,大熊貓國家公園中大熊貓棲息地被“割裂”為13個斑塊。對此,《規劃》要求在拖烏山、泥巴山、二郎山、皮條河、土地嶺、施家堡、黃土梁等大熊貓棲息地植被脆弱區域開展長期監測。
監測的任務,是找出阻隔大熊貓種群聯系的限制因素和區域范圍,有針對性地構建7條關鍵生態廊道。在此基礎上,通過開展有針對性的生態保護修復,“縫合”原本“割裂”的活動區域,從而促進種群之間的基因交流。
大熊貓國家公園內的監測體系建設,直接影響到科學決策
四川省大熊貓科學研究院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大熊貓國家公園內,受制于基層管護基礎薄弱、管護站點布局不夠合理、管護力量不足等原因,自然資源監管效率不高、系統性本底基礎數據欠缺,直接影響到科學保護和成效評估。
《規劃》從數據基礎入手,提出“一套數據,一個中臺,一套算法,一朵云,一張網”的建設目標。以此為基礎,掌握自然資源動態變化,推動科學保護。
“首先要形成一套能夠反映生態變化的監測指標體系,然后利用衛星、相機等信息化手段建設監測平臺。還要利用監測平臺,開發類似巡護管理、動物聲紋識別、災害模擬的應用,服務于科學保護。”上述負責人介紹,為了將技術手段充分運用在日常巡護過程中,《規劃》還提出在唐家河區域建設巡護監測員實訓基地,常態化開展巡護能力提升培訓。
大熊貓國家公園唐家河片區內的川金絲猴。黃徐/攝
廣泛開展自然教育,是大熊貓國家公園的重要功能之一
《規劃》的總體目標中提到,要把大熊貓國家公園打造成“世界自然教育展示樣板區”。數據顯示,2021年大熊貓國家公園的自然教育受眾數量有百萬人次,2030年要邁上千萬級臺階,壓力不小。
省林草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為了實現這個目標,《規劃》在制定過程中,就將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四川省大熊貓科學研究院、秦嶺大熊貓研究中心等大熊貓國家公園外科研機構的科研、展示區等納入了規劃范圍,為自然教育的專業性提供了保障。
“《規劃》還劃定了‘邛崍山生態保護教育樣板區’,要求培養一批自然教育師,打造一批示范性的自然教育基地和自然教育課程,以點帶面構建起自然教育網絡,促進生態旅游圈建設和國家公園文化傳播。”上述負責人介紹。
標簽:
相關熱詞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