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紅“Lin張林超”等微博直播間被指長期發布違法醫美廣告 環球今頭條
鼓吹“無痛”“微創”“見效快”,對風險、后遺癥卻避而不談;以所謂名醫名師、診療前后對比圖為醫美效果背書,引誘消費者“入坑”;將容貌不佳與“低能”“懶惰”等進行不當關聯……這是法律明確禁止的醫美營銷宣傳行為。近日,有消費者向中國質量新聞網反映,坐擁成百上千萬粉絲的網紅“Lin張林超”和土豆Fancy,在她們的微博直播間長期發布上述涉嫌違法醫美廣告。
產品宣傳話術頻頻觸碰法律“紅線”
(資料圖)
記者調查發現,今年4月,“Lin張林超”微博直播間連續進行的兩場醫美直播中,涉嫌承諾療效、無副作用等違規宣傳密集出現。
主播在推銷“高端水光”項目時宣稱:“你連續每個月去打一針,連打三個月,可以讓你維持15個月不用打水光,你的皮膚依然是QQ彈彈的、嫩嫩的”。《醫療廣告管理辦法》規定,醫療廣告的表現形式不得涉及保證治愈或者隱含保證治愈;宣傳治愈率、有效率等診療效果。
《醫療廣告管理辦法》《廣告法》等明確規定,醫療廣告不得做安全性的斷言或者保證,不能用患者形象作證明,不能用醫生代言。而“Lin張林超”在上海鉑曼醫療美容機構開設直播時,以醫生身份出鏡的王某姬稱“我們自己如果敢使用,肯定是安全的,而且我們會有預期值,所有的不良反應我們會去把控,在這個基礎上,你要認可醫生的技術”。這次直播中,王某姬還拉出自己“操刀”的患者進行診療效果證明。
制造“容貌焦慮”是《醫療美容廣告執法指南》中重點打擊的情形之一。而為推銷產品,“Lin張林超”直播間的主播公然對女性容貌評頭論足:“作為一個男生,前一個人我不喜歡,但我是一個顏狗,她打完之后我就喜歡了,我很現實”。
無獨有偶,今年6月,土豆Fancy在直播過程中,多次用極盡夸張的話術推銷醫美產品:“做了‘針劑卡’里的項目可以平掉眼部的溝溝壑壑,可以維持半年左右”“大白卡就是一個全能的、多方位的、綜合的抗衰”“這是瘦臉的‘天花板’,打完既維持的久,又能補水”。
北京德和衡律師事務所合伙人劉俊麗表示,“Lin張林超”和土豆Fancy直播期間的一些宣傳已違反《醫療廣告管理辦法》《廣告法》等。
違規宣傳行為早有“前科”
記者不完全統計發現,這兩位網紅博主去年就開始在違法邊緣游走。
資料顯示,2022年11月“Lin張林超”在直播推銷“總有一個你用的上3.0”“針對問題組合卡3.0”“超膠原水光卡3.0至尊版”等醫美項目時頻繁使用夸張或絕對化用語:“做完某立某竿某見影”“祛斑美白幫大家做到這個組合里絕對的yyds的強強聯手”“這個用完,我人格擔保,消炎祛痘、抗衰隱形毛孔,一站式搞定……你皮膚不好我不姓張”。
黑貓投訴平臺數據顯示,2022年8月,有消費者投訴土豆fancy微博直播間銷售的“美膚小白卡3.0”虛假宣傳美容院開店時間,拒不退款;同年10月,有用戶反映“Lin張林超”微博直播間銷售的“小抗衰卡2.0”虛假宣傳,不履行服務承諾。
圖片截取自黑貓投訴平臺
另據信用中國,“Lin張林超”的關聯公司杭州高禾文化傳媒有限公司2023年1月被杭州市高新區(濱江)市場監管局開出6萬元罰單,違法問題涉及在產品直播廣告中,主播用自己術前術后做對比,為手術效果證明;在直播廣告中出現了注射熊貓針,注射美白水光針等診療技術名稱等。
平臺方應加強日常監管
近年來,“顏值經濟”持續升溫,越來越多的醫美機構開始與網紅合作,利用網紅的影響力來引流獲客。
業內人士透露,當下有些網紅在沒有查驗醫療廣告審查證明、核實廣告內容的前提下,就對醫療產品效果和安全性進行保證,在公共領域大力推薦。
《互聯網廣告管理辦法》規定,發布醫療廣告應當在發布前由廣告審查機關對廣告內容進行審查,未經審查,不得發布。
就廣告審查問題等,記者向“Lin張林超”發去采訪函。截至發稿時,對方未回復。
中國法學會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研究會副秘書長陳音江表示,醫療美容關系消費者生命健康安全,其廣告宣傳應有嚴格的審批程序,主播不能隨便通過互聯網推銷醫美產品和服務。醫療機構要有相應的行政許可,獲取相應的資質,才能開展相應的醫療服務。“平臺方應盡到監管義務,對開展醫美宣傳服務的賬號或網紅要加強資質審核,要加大日常監管力度,一旦發現平臺上的賬號或網紅存在違法違規問題要采取技術措施。對不能判定的問題,平臺方要向相關監管部門報告,請求監管部門做相關調查處理。”
形成監管合力更出監管成效
事實上,如今十分便捷的醫美服務并不像宣傳的那般美好,醫美機構和從業者“魚龍混雜”,消費風險和陷阱暗藏。消費者跟著網紅“種草”醫美要小心謹慎。
2021年7月,網紅小冉在杭州華顏醫療美容機構進行吸脂填充手術,因全身感染造成多器官衰竭,搶救無效死亡。據北京商報報道,網紅土豆fancy就曾多次帶貨該醫美機構。
圖片截取自北京商報相關報道
據中國消費者協會,2015年至2020年,全國消協組織收到的醫美行業投訴量增長近14倍。涉及的問題包括醫療產品渠道不明,部分醫美機構使用假貨、水貨針劑以及山寨設備等。
當前,醫美行業套路多、亂象多、糾紛多等問題比較突出,迫切需要有關部門為其“整整容”。
2023年5月,市場監管總局等十一部門聯合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醫療美容行業監管工作的指導意見》,著重強調跨部門綜合監管,從登記管理、資質審核、“證”“照”信息共享、通報會商、聯合抽查檢查、協同監管、行刑銜接等多個維度同時發力。
“醫美行業確實存在很多嚴重損害消費者合法權益的行為。”陳音江表示,整治醫美亂象,有關部門要形成監管合力,各自在各自的職責范圍內聯合對醫美違法違規問題進行查處,這樣有利于問題更好的解決。“監管部門聯合執法,容易形成合力,容易產生震懾,也容易產生監管效果。”
劉俊麗表示,《醫療美容服務管理辦法》規定了美容機構的準入標準、相關從業人員所需要的資質水平。相關的醫美機構與從業人員應當嚴格遵守醫療美容技術操作規程。相關的行業協會也應發揮監督功能,積極協助相關部門帶動規范醫療美容服務行為,加強行業自律工作。同時,消費者在接受醫療美容服務之前,應嚴格考察所選取的醫美機構、了解從業人員的資質水平,避免自身利益受損。
標簽:
相關熱詞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