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業績差流落異國,有人騙到錢買房買包!這個電詐團伙21人今受審
今天(8月30日),21名被告人由法警們押送,魚貫走入上海市松江區人民法院大法庭,過了半分多鐘才望見隊伍盡頭。
他們被指控曾加入一個位于阿聯酋迪拜、專門從事電信網絡詐騙的犯罪窩點,從事“講師”“業務員”“技術負責人”等分工,針對中國境內居民實施電信網絡詐騙,至案發騙得多名被害人共計人民幣500余萬元,危害了群眾的財產利益。
“團伙股東”拉“老鄉團”出國騙錢
(資料圖片)
據本案公訴機關松江區人民檢察院指控,2019年以來,胡某、朱某(均另案處理)等在阿聯酋迪拜成立窩點專門從事電信網絡詐騙犯罪,并從國內招聘講師、業務員等到迪拜的詐騙窩點,針對中國境內居民實施電信網絡詐騙。被告人王某、江某、凡某、林某、趙某、汪某、徐某、鄭某甲、梁某、吳某、黃某、鄭某乙、張某甲、楊某、都某、王某、顧某、伊某、張某乙、張某丙、陳某,或經人介紹,或以人拉人的方式加入上述窩點參與詐騙行為。
其中,王某被指是團伙中的一名“某省股東”,專拉其老鄉入伙,并分享團伙總業績的2.5%作為“入股”。但對此王某本人當庭否認,聲稱自己只在迪拜當地從事買菜、找房子等“后勤工作”。直到面對公訴人的詢問,他才逐步承認自己還從事提供手機電腦、“養號”等分工。
所謂“養號”是由專人對購得的實名微信號保持手機登錄狀態。業務員拿到養好的微信號后,由國內引流團隊“上粉”,即將被害人引至業務員的微信號,業務員通過話術、聊天等取得被害人信任,引導被害人至直播間觀看講師講課,講師通過虛構有內幕消息、內部席位等,將被害人引流至詐騙窩點自制的詐騙平臺進行“投資”充值,后被害人無法提現,至案發騙得包括本區在內的多名被害人共計人民幣500余萬元。
有人業績差被開除流落異國
有人騙到錢買LV和房子首付
而這些講師和業務員又有何金融專業背景呢?
僅有初二輟學學歷的鄭某甲說,自己此前是一名裝修工,但被團伙頭領看中“有社會閱歷”,于是經過1個多月的話術訓練和試講,就成為一名“說話流利、頗具氣勢”的業務員。另一名業務員鄭某乙,此前則是一名電器廠的維修工。
當然還有因業績差而被團伙“開除”的業務員。梁某就聲稱自己到了迪拜后被要求上交證件,想回國也不完全自由,且因感染新冠疫情花光了積蓄用于治療,身無分文進退不得。
也有人在團伙中“混得還行”。講師凡某在回答公訴人詢問時就披露,自己用騙到的提成買了蘋果手機、LV包,還給國內的房子付了首付。在他的直播間里,會有業務員幫忙“烘托氣氛”,加速被害人受騙上當。
法官:本案被告人均主觀存詐騙故意
趙某是21名被告人中顯得最“委屈”的。他被指在犯罪窩點中負責技術,“我難以接受自己被指控詐騙200萬元,因為我不認識任何被害人,我只做了一些跟軟件提供商對接的工作而已,不知道這些也屬于犯罪。”趙某說。
那么趙某都負責維護哪些軟件呢?法庭調查顯示,他為犯罪團伙維護的軟件是一款類微信APP,但無法查詢用戶注冊信息。“我們的所有資料都定期銷毀,當我發現做這些事違反證監會有關規定時,萌生了去意。”趙某說。
本案未當庭宣判。
記者 | 夏天
來源:上海法治報
標簽:
相關熱詞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