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黃岡 綠城無處不飛花-每日資訊
聞花識城,尋樹知根。
(資料圖片)
2021年6月,湖北省黃岡市確定櫸樹、銀杏樹為市樹,梅花、映山紅為市花。為打造市樹市花這一城市“文化名片”,黃岡將其融入城市建設,貫徹落實到推進國土綠化、義務植樹、村莊綠化、森林城市創建等具體工作里。
自此,市花市樹不僅成為黃岡發展的“見證者”,而且成為黃岡邁向綠色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紐帶。
制定發展規劃
“將櫸樹、銀杏推薦為市樹,梅花、映山紅推薦為市花,符合黃岡自然生態特點和地域人文特色。會議決定,黃岡市的市樹為櫸樹、銀杏,市花為梅花、映山紅。”2021年6月24日,黃岡市第五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八次會議審議通過《關于批準黃岡市市樹市花的決定》,黃岡再添一張生動鮮活的特色名片。
為何是櫸樹、銀杏和梅花、映山紅?
“以鄉土樹種、花卉為主,具有鮮明的黃岡特色,體現黃岡東坡文化、紅色文化等歷史文化內涵,符合廣大市民群眾追求吉祥祥瑞的意愿,助推城市綠化提檔升級。”黃岡市林業局局長駱明正向記者解釋道。
——櫸樹廣泛分布于黃岡,是集觀賞、生態、經濟、文化價值于一身的鄉土樹種,大別山區種植櫸樹稱“種櫸”,有“中舉”的美好寓意;銀杏樹種植歷史悠久,古樹名木數量眾多,是老區人民的致富樹。
——黃岡市黃梅縣“晉梅”為“中國五大古梅”之一,距今近1700年歷史,東坡有多首詠梅詩,梅花的獨特品格更是老區人民不屈不撓革命精神的生動寫照;黃岡映山紅資源豐富,有鮮明的地方特色,花開鮮紅燦爛,體現和象征著黃岡革命老區的紅色文化。
年近七旬的劉國慶老人是土生土長的黃岡人,對于城市發展過程他歷歷在目,對當年投票過程也是記憶猶新。“市樹市花得是大家喜聞樂見的、易引起共鳴的,更重要的是能適應城市發展規劃,便于形成城市文化符號推廣的,櫸樹、銀杏和梅花、映山紅當仁不讓。”
打造宜居宜業宜游山水園林城市是黃岡城市發展藍圖,市樹市花是城市“文化名片”、提升宜居指數的“排頭兵”。因此,黃岡在不斷提升發展水平的同時,將市樹市花納入城市規劃,各縣市(區)還分別制定了發展規劃。
例如,發展規劃要求,在城市建設中提高市樹市花應用比例,在推進國土綠化、義務植樹、鄉村綠化等工作中,將市樹市花作為首選品種,加大栽植力度。通過加大市樹市花苗圃基地建設,辦好市樹市花示范項目,打造市樹市花景觀,筑牢大規模推廣的基礎。
近3年來,在黃岡全市范圍內,已累計栽植櫸樹2.1萬多棵、銀杏7.1萬多棵、梅花3.6萬多棵、映山紅54.5萬多株。建成以櫸樹為行道樹的道路32條,總長度達75公里;建成以銀杏為行道樹的道路84條,道路總長度達356公里;映山紅栽植面積達3400多畝;梅花栽植面積達830多畝;建成市樹市花苗圃基地47個,面積達8400多畝。
培植景觀特色
黃岡無地不見綠,城市無處不飛花。
點綴于街頭、公園、商圈等周邊的綠色草坪、花壇花箱,以及各種林木高低分布錯落有致,組成一條條林蔭大道,共同演繹黃岡城市四季美景。市樹市花是其中當之無愧的“明星”。
今年春季,“黃岡東坡廟會2023花季·黃州梅”活動在黃州遺愛湖畔梅園啟動,150畝景區的18個品種3000株梅花競相綻放,日均五六萬游客游園,610萬人次觀看直播,一枝嬌俏梅花拉動春季旅游市場“花經濟”。
每年秋天,黃岡市區的明珠大道、赤壁大道、黃岡大道、寶塔大道等主干道,銀杏樹葉如金色的蝴蝶翩翩起舞,將城市描畫得頗具詩情畫意。麻城4.4公里的五腦山旅游示范公路、京廣大道、乘馬崗紅色公園等各縣市主次干道、鄉村道路,一樹樹的杏黃如一幀幀富有生機的油畫。
櫸樹一條街的打造是黃岡市城管執法委2022年“大力抓場景”的重點工作之一。白潭湖大道、望湖路、蘇林路以及部分主次干道,一株株櫸樹迎風起舞,春天郁郁蔥蔥、枝繁葉茂,秋天滿樹褐紅,極為驚艷。
映山紅是黃岡名花,麻城龜峰山古杜鵑群落總面積達10余萬畝,是全國目前所見的最大映山紅生態古群落;英山天馬寨原生態五彩杜鵑日漸成為熱門旅游景點;城市綠地和公園建設中也大量采用映山紅,部分縣(市、區)的主要交通干道護欄也掛上了映山紅盆栽。
按照規劃,到2025年,黃岡將建成一批以市樹市花為主題的城市公園、文化廣場、公共休閑綠地,建設以市樹為行道樹的道路200條以上。
駱明正說,在國土綠化中,黃岡將其作為栽植或配植的主要品種,每個縣(市、區)擬打造一個以上市樹市花主題公園和兩處以上以主干道為主線、包含重要節點的城市街道市樹市花綠化風景線,進一步彰顯市樹市花的城市園林綠化景觀特色。
在城市重要山體、城區重要出入口通道、城鎮鄉村等綠化節點廣泛推廣,打造一系列以市樹市花為主的最美山體、最美通道、最美城鎮綠化景觀,進一步彰顯城鄉綠化區域特色。
依托林業工程項目,建設一批以市樹市花為主的特色景觀林、珍貴樹種用材林和以市樹市花為主的產業花卉林,逐步形成以市樹市花為特色的森林景觀。
科學推進種植的同時,該市還要求結合現有種苗生產基地,積極引導鼓勵種苗苗圃業主擴大生產銷售;鼓勵高校、科研單位和企業開展市樹市花栽培管理及應用技術研發、推廣,培育市樹市花優良品種,不斷提高市樹市花推廣栽培成效。
發展特色產業
挖掘文化內涵,黃岡賦予市樹市花以靈魂。
黃岡不僅注重市花市樹在主要交通干道、城市公園以及文化廣場、名勝古跡等公共綠地的景觀應用,使其融入園林綠化美化建設,從而凸顯品牌獨特的地域景觀魅力,還注重結合其自身特有的文化底蘊,深度挖掘、充分賦予市花市樹應有的文化特色與深刻內涵,進一步展現黃岡的地域文化和城市特質。
一朵花,火了一座城。麻城市有100多萬畝杜鵑林,僅龜峰山上就有10萬畝連片成林的古杜鵑群落。每年春夏之交,杜鵑花次第開放,漫山紅遍,蔚為壯觀。麻城的杜鵑文化旅游節,叫響了“人間四月天,麻城看杜鵑”旅游品牌。麻城先后榮膺中國縣域旅游之星、中國映山紅第一城、湖北旅游強市等稱號。
黃梅縣梅苑景區深挖蔡山“晉梅文化”,以梅花品種齊全、顏色多樣、集中連片而聞名,現種植各種梅樹2萬余株,將打梅花牌、唱梅花戲、喝梅花茶融入文旅產業發展,每年春節梅花盛開季節接待游客近30萬人次,帶動周邊村莊脫貧戶100余人就業。目前,蔡山鎮已制定梅樹種植五年行動方案,計劃投資1.1億元栽植梅花、籌建梅花品種博物館等,做足梅文章,開發“梅花產業鏈”、助力鄉村振興。
蘄春縣圍繞“藥旅聯動”戰略,把銀杏產業發展融入全縣大健康產業發展格局,在銀杏果、銀杏葉、銀杏藥材等產品的基礎上,進一步拓展銀杏藥膳食療、觀光旅游、養生休閑等業態,延伸產業鏈條,讓銀杏產業成為推動農業發展、促進農民增收的支柱產業。已建成銀杏基地21個,面積達3000余畝。
一棵古樹,就是一段歷史的見證與一種文化的記錄,是一部生態史、文化史。羅田縣致力于古樹名木保護,建成湖北省唯一一家古樹名木展館,深度挖掘其文化,讓生態文化活起來美起來。為了保護雷店鎮曹家店村一株樹齡610年的櫸樹,英山縣在實施“過石公路”改造時,拆除建筑為古樹保留生長空間,通過砌石岸、土壤改良、植草皮、緩流澆水灌溉等措施改善其生長環境,目前古樹枝繁葉茂。
“演繹市花市樹的歷史淵源,弘揚市花市樹的品格象征,展現城市文化,改善人居環境,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和審美需求,激發市民共建美好家園的熱情。”駱明正表示,推動市樹市花發展是一項長期工作,需要持之以恒、久久為功,方能見效。(經濟日報記者 董慶森 柳 潔)
標簽:
相關熱詞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