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青們從“首來族”變成“常來族”,中國大陸到底有什么魔力?
最近,因為一場兩岸民間交流的盛會,“首來族”成為輿論關注的焦點。
根據媒體報道,在第十五屆海峽論壇上,僅海峽青年論壇就有200多名第一次來大陸的臺灣青年參加。
第21屆海峽青年論壇在福建廈門舉辦
(資料圖)
有輿論認為,這些跨海而來的“新面孔”,為兩岸交流注入了新的活水。
譚主為此找到一些“首來族”和臺青組織做了問卷調查。通過調查得知,吸引“首來族”登陸的主要原因有“想實地看看大陸的狀況”“被大陸的發展機遇吸引”“有未來在大陸學習、工作的規劃”等。
最引人矚目的是,調查顯示,在首次登陸后,八成以上受訪者都希望今后再來,成為“常來族”。那么,大陸到底有什么魔力,讓這些“首來族”愿意成為“常來族”?譚主和他們深入地聊了聊。
到大陸“過苦日子”?大陸發展令他們驚嘆“夢想不到”
“大陸人吃不起茶葉蛋”“大陸都是土房子”“大陸高鐵沒有靠背”……這些在大陸朋友看來荒誕可笑的奇葩言論,對于從沒來過大陸,生活在信息繭房中的島內朋友來說,也許還真有幾分可信。
譚主對“首來族”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推特、臉書、優兔等社交媒體”“臺灣媒體的報道”以及“曾到過大陸的臺灣民眾介紹”是他們登陸前了解大陸的主要渠道。他們對大陸的總體印象也主要停留在“沒什么了解”“貧窮落后”或“和臺灣差不多”。
也正因如此,在實地參觀了大陸城鄉風貌后,超半數受訪“首來族”感受到了巨大的反差,認為大陸比自己想象中進步。更有近六成受訪者對大陸“出門帶一支手機就行”的體驗印象深刻。
這讓譚主想起了前不久首次來大陸祭祖、參訪的馬英九。他在行程中表示,大陸發展超乎想象,“有些甚至我們可以說是夢想不到的”“沒想到有這么多高樓”……
4月5日,馬英九先生一行參訪上海洋山港區
馬先生的“沒想到”,倒是讓譚主沒想到——他曾身居島內要職、長期關注大陸,照理說對大陸應該相當了解。如果連他都驚嘆“夢想不到”,那些從沒來過大陸的島內民眾又怎么會“想得到”?這么看來,馬先生登陸之際島內瘋傳“大陸高鐵沒有靠背”的荒唐事,實在是一個“應景”的諷刺。
來自臺南的女生小陳告訴譚主,他們家就鬧過笑話。她的父母一度認為,她赴大陸暑期實習是要去“過苦日子”。
小陳登陸實習期間,見識到了物聯網在農田管理中的應用,對智能汽車制造廠里“幾乎全部自動化,都由AI機器人執行工作”的場景感到十分震撼。相比之下,“臺灣很多農事與制造還依賴人工,規模也很小。這樣反倒以為去大陸是受苦,的確有點好笑。”
大陸物聯網在農田管理中的應用
大陸工業機器人在汽車生產行業中的應用
后來,小陳帶父母來大陸進行了一趟“見證之旅”。父母不禁感慨,百聞不如一見,大陸和自己想的有天壤之別。
從“過苦日子”到“夢想不到”,“首來族”在大陸改變了刻板印象。
驚不驚喜,意不意外?“臺語”竟然源自大陸
廈金海域
許多臺灣“首來族”來大陸的另一個認知上的“沖擊”,在于“‘臺語’竟然源自大陸”。
“廈門怎么也講‘臺語’?”“廈門人講話也會有臺灣腔哦?”有受訪“首來族”告訴譚主,第一次來廈門,發現語言溝通竟然完全無障礙,感到既驚喜又意外。
他們解釋說,民進黨當局在島內推行多年“去中國化”教育,把“閩南話”改為所謂“臺語”,并且刻意與普通話相對立,以此凸顯兩岸“族群差異”。久而久之,就有“首來族”臺灣青年誤以為“臺語”是臺灣“特有的”。
其實只要到大陸來走一走、看一看,類似的“臺獨”謊言就會不攻自破,“首來族”臺灣青年更會體悟到兩岸語同音、書同文、行同倫的血脈親情。
從一位“90后”“首來族”的親身經歷和轉變中,人們更能看出民進黨當局“去中國化”的脆弱和可笑。
臺青郭曜程,是在“去中國化”教育下成長的一代,他很直白地告訴譚主,一開始對兩岸的歷史和情感聯結“沒什么感覺”,連來大陸的理由都很牽強,就是“陪朋友來”而已。但當父親告訴他,他曾祖父的墓碑上刻著的祖籍地“汾陽”就在山西時,曜程頓時“強烈想要回去看看”。
來到汾陽的郭氏宗祠,郭曜程在宗親的熱情接待下,上香、叩拜,激動落淚。“我看到宗祠,心中突然一陣悸動……這種感動無法用語言講明,或許這就是同根同源的血脈呼應”。
郭曜程(左)與郭氏宗祠管理人郭唐俊(右)
從“臺灣獨有”“沒什么感覺”,到“兩岸同文同種”、激動落淚,“首來族”在大陸加深了血脈的呼應和情感的聯結。
常來常往、走近走親?兩岸就是一家人
臺灣女孩Cindy告訴譚主,上個月她首次來大陸就去了新疆。在喀納斯湖,當知道她來自臺灣后,“幾乎每個人都對我特別熱情,很溫暖,就像素未謀面的家人”。由于長期受島內“仇中反中”氛圍的影響,Cindy對大陸民眾的熱情感到很“意外”,“為什么大家對臺灣人這么友善?聽到臺灣就會說想要去日月潭?”
一位大陸朋友告訴她,“大陸小學語文課本上有一篇課文《日月潭》,所有大陸孩子都讀過,所以大家從小都對臺灣很親切。”
課文《日月潭》
譚主注意到,“回家的感覺”幾乎成了“首來族”的共識。
有臺灣青年在海峽青年論壇上大聲疾呼,“我想讓臺灣的朋友們都知道,海峽另一頭,都是滿滿的家鄉味道”
長期從事兩岸交流的臺灣青年告訴譚主,這種回家的感覺不僅體現在大陸同胞的友善上,更體現在大陸方面基于同胞親情,向臺灣同胞釋出的利民惠民措施和眾多發展機會上。以這次海峽論壇為例,大陸面向臺灣青年提供了1200多個就業崗位和1000多個實習實訓崗位,這能讓更多的臺青、“首來族”更真切地了解大陸、喜愛大陸,更深入地體味“兩岸一家親”。
從“仇中反中”到“兩岸一家”,越來越多“首來族”來到大陸,感受家人般的溫暖,共享民族發展機遇,這就是他們愿意成為“常來族”的根本原因。
兩岸開放民間交流已有36年,但根據統計,仍有一千多萬臺灣民眾從未來過大陸,兩岸的交流融合還有很大空間。正如臺灣女生何嘉霖所說,“未來的日子里,常來常往,兩岸一定會越來越好。”譚主真誠歡迎更多“首來族”到大陸走走看看、學習生活、工作成家,進而成為“常來族”“兩岸族”,兩岸民眾攜手打拼,共創美好生活。
來源:“日月譚天”微信公眾號
標簽:
相關熱詞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