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今日報丨全球“海絲”遺產如何挖深挖透?寧波牽頭倡議:做大“朋友圈”
(相關資料圖)
潮新聞 記者 陳沖 袁佳穎 賀元凱 陳醉
保護、研究、傳播、交流互鑒、合作平臺、科技賦能……
6月30日,在2023“海絲之路”文化和旅游博覽會上,寧波發(fā)布了《海絲之路文化遺產活化利用寧波倡議》,從這“六大關鍵詞”可以看出,“寧波倡議”緊緊圍繞著海絲文化遺產的抱團共贏。
“海絲之路”是古代人們主要借助季風與洋流等自然條件,利用傳統(tǒng)航海技術開展東西方交流的海路網絡,也是東、西方不同文明板塊之間經濟、文化、科技、宗教和思想相互傳輸的紐帶。千百年來,“海絲之路”跨越不同國度和膚色人民的聚居地,見證了“舶交海中,不知其數”的繁華,也為我們留下了浩如煙海的文化遺產,寧波、溫州、福州、泉州、廣州、北海、科倫坡、吉達、亞歷山大等地的古港,收藏在海絲沿線各地博物館里的文物,“小白礁一號”、“南海一號”、“華光礁一號”、“陸坡一號”等沉船遺跡,都是這段歷史的重要見證。而如何活化利用好這些“海絲”遺存激發(fā)文化新動能,一直是“海絲”相關城市的共通課題。
此次“寧波倡議”將“保護”放在第一條,堅持保護第一,持續(xù)加強對于海絲沿線具有歷史價值的交通基礎設施、生產和貿易設施、文化遺存、非物質文化遺產等海絲之路文化遺產的調查與保護工作,特別是寧波、溫州、福州、泉州、廣州、北海等古港城市文化遺產的保護與研究,強化重要文物系統(tǒng)性保護,搶救瀕臨消失的遺產,積極推動海絲相關遺產地申報世界遺產。保護離不開創(chuàng)新傳播。“寧波倡議”也提出進一步加強海上絲綢之路主題博物館建設,著力策劃打造一批主題鮮明、內涵豐富、設計新穎的海上絲綢之路主題展覽精品,有效發(fā)揮政府和市場作用,用好傳統(tǒng)媒體和新興媒體,廣泛傳播海絲之路文化遺產蘊含的文化精髓和時代價值,培育海絲文化遺產主題IP,講好海絲故事,向世界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
一條海絲之路“鏈接”全球,海絲文化的活化利用離不開各地通力合作。
“寧波倡議”中,寧波表態(tài)立足本身“海絲起始港,現代文明城”的文化資源優(yōu)勢,搭建海絲之路文化遺產基礎數據平臺、商業(yè)授權平臺和產業(yè)合作對接平臺,發(fā)起設立海絲之路文化遺產活化利用研究中心,吸引海絲之路沿線地區(qū)文化遺產地、博物館、文化機構、專業(yè)企業(yè),以及有關國際組織、國際機構共同參與海絲之路文化遺產活化利用。
現場,寧波、廣州、泉州、北海4個海絲“活化石”城市共同見證,寧波方也提出,希望建立世界古港城市和海絲沿線重要遺產地的對話機制,積極參與中國援外文物保護工程和聯合考古項目,聯合打造海絲之路主題精品國際展覽項目,依托海絲之路文化和旅游博覽會基礎,為海絲之路文化遺產提供傳播、推廣平臺,促進海絲之路文化交流合作。此外,“寧波倡議”還首次提出了科技賦能,促進海絲文化與現代科技的深度融合,建設海絲文化技術創(chuàng)新中心和重點實驗室,完善海絲文化科技創(chuàng)新體系,開展共性關鍵技術研究,推進海絲文化大數據體系建設,充分運用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推動海絲文化創(chuàng)造性轉化與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
“轉載請注明出處”
標簽:
相關熱詞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