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綠色成為高質量發展的底色 江蘇累計減免環境保護稅57.32億元
“今天是首個全國生態日。這五年多來,我們享受了超220萬元的環境保護稅減免。”8月15日,無錫胡埭污水處理有限公司總經理吳偉紅介紹,公司將減免的稅費用于技改,每天超2萬多噸污水被凈化,出水水質高于國家一級A標準。
稅惠添力,政策激勵,服務賦能……據統計,環境保護稅(以下簡稱“環保稅”)開征五年來,江蘇稅務部門累計征收環保稅170.4億元,累計減免環保稅57.32億元,惠及2.3萬戶企業。“綠色稅收”引導可持續發展,目前,綠色已成為江蘇經濟社會發展的底色。
稅惠添力,生態環境“更靚”
(資料圖)
“‘多排多征、少排少征、不排不征’的環保稅征收政策,讓我們在環保方面投入更多。如今,淮河環境越來越美,我們自己也成了環保的受益者。”西瀕淮河黃金水道的江蘇淮河化工有限公司環保部部長吳雅琦表示。
江蘇湘園化工有限公司位于長江沿岸,其自主研發的高純度鄰氯苯胺生產工藝,三廢排放量大幅降低。公司財務負責人吳衛林介紹,通過環保改造升級,全年可有效節約水資源3萬噸以上。
不止是水,從“一城煤灰半城土”到“一城青山半城湖”的徐州市,從“垃圾圍城”到全省聞名生態鎮的宿遷市耿車鎮,從“工業銹帶”到“大江風光帶”的泰州市,在環境變靚的過程中,環保稅的影響隨處可見。在徐州,賈汪區稅務部門通過“稅小旺e廉行”等系列活動,向轄區高排污行業宣傳環保稅優惠政策,鼓勵企業技術改進和設備更新;在宿遷,稅務部門幫助企業解決環保稅優惠享受、風險防范等方面的問題;在泰州,稅務部門通過“泰稅云”線上征納溝通平臺及時推送環保稅優惠政策,確保稅收優惠即申直享……
政策激勵,企業“向綠”發展
近年來,以環保稅為代表的資源稅、消費稅、車船稅等綠色稅種“多稅共治”,增值稅、企業所得稅等涉及資源綜合利用和環境保護的稅收優惠“多策組合”形成合力,推動企業減污降碳、轉型升級。
在張家港,江蘇永卓控股集團鋼鐵燒結制酸車間西側,姹紫嫣紅的花朵在廢渣3D打印的花壇中競相開放。“環保稅出臺,進一步激發了企業節能減排改造的決心。”該企業稅務科科長張耀東介紹,集團累計投入60多億元,從源頭治理、過程管控等方面著手,探索形成了全鏈條、多維度、具有企業特色的綠色低碳發展模式,在全省率先完成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
綠色稅制激勵江蘇越來越多的企業發展“向綠而行”。在南京,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內的6家企業入選《2022年江蘇省綠色工廠(第三批)擬入圍名單》綠色工廠榜單;在鎮江,丹陽市稅務部門幫助企業算好治污減排和繳納環保稅“兩筆賬”;在鹽城射陽,一臺臺風力發電機整齊列陣,巨大的葉輪隨風轉動,持續產生清潔電能,當地稅務部門以稅收優惠助推企業搶占海上風電產業發展先機,打造綠色能源為主導的國家級生態示范區。
服務賦能,探索“綠色”富民
環境治理、綠色發展帶來的環保意識的提升,正成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和增收紅利。江蘇稅務部門以生態文明為引領,助力農業等領域實現綠色轉型,探索“綠色”富民新路。
在連云港灌云縣圩豐鎮,成片的光伏板整齊排列,源源不斷地把太陽能轉化為清潔能源。光伏板下,南美白對蝦、草魚等各類水產將在初秋時節迎來收獲。
“‘漁光互補’是新興產業,投資周期長,回報收益慢。從企業成立到陸續投產,稅務部門總是將稅收優惠政策第一時間送上門。”江蘇沿海通威富云新能源有限公司負責人陳杰峰介紹,今年公司享受各項稅收政策紅利近400萬元,緩解了部分資金壓力,目前項目發電量突破2億千瓦時,養殖區年產量可超百萬噸。
環保惠農,生態富民。走進揚州蘇勝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3000多畝的生產廠區內,傳統臟亂的垃圾池消失不見,現代化的沼氣設備井然排列。公司創新“豬+沼+林”養殖方式,畜牧糞便等農業垃圾通過沼氣池被用于發電,沼渣、沼液則變成生態有機肥。“我們算清傳統養殖業的環保成本,決心走好循環經濟之路,打造綠色產業鏈條。”公司負責人杜德成表示,現在鄉村環境變好,來旅游的人也越來越多,農戶的收入每年都在增加。(曹圓圓 楊青 吳笑程)
標簽:
相關熱詞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