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車廳被按摩椅擠占,“錦上添花”還是“鳩占鵲巢”?
【資料圖】
紅辣椒評論龔倚蝶(重慶大學)
近期,“山東泰安站按摩椅過多,不少旅客席地而坐”的新聞引發熱議,鐵路部門對泰安站多功能候車座椅(按摩座椅)經營服務問題進行了通報批評,并要求各地火車站認真整改問題,規定按摩座椅不能超過全部候車座椅的20%。(8月17日 光明網)
在車站候車廳放置按摩座椅本是為旅客提供更加舒適的座椅選擇,但當按摩椅的數量過多時這種設置就有些“變味”了,為旅客著想的“人情味”變得商業化,本是必要設施的候車座椅也帶上“金錢氣息”。因為在本就擁擠的火車站,普通座椅往往“一座難求”,在長時間的候車需求下,人們想要坐下等待就只能選擇按摩座椅。雖然按摩座椅不掃碼付費也能使用,但久坐便會發出刺耳的提示音,未在使用的按摩座椅靠背也會硌得人不舒服,因此人們往往只能選擇妥協付費。同時,放置按摩座椅需要的空間比普通座椅更大,按摩座椅擠占了原有的公共空間,侵害了旅客休息候車的權益。這個時候,替換了原有普通座椅的按摩座椅不再只是一種個性化選擇,而是一種“潛規則”下的“強制消費”。
除開經濟因素,按摩座椅存在的安全和衛生問題也令人詬病。8月3日,重慶西站一位女士的頭發被卷入按摩椅中,一度被困;今年6月,廣州南站也有旅客反映在使用按摩椅后自己渾身發癢,最后發現按摩椅上有許多蟲子。可以看出對于按摩椅的日常清潔和維護,按摩椅運營方和高鐵站都仍需加強。不少旅客們花了錢,卻沒有享受到應有的服務,這令按摩椅更加“不得民心”。并且近年來不僅高鐵站,電影院、商場、醫院、景區等公共場所都已被共享按摩椅“攻占”,質疑聲不斷,可以說“天下苦按摩椅久矣”。
鐵路部門的通報為整治按摩座椅亂象開了個好頭,公共場所的公共性不能被商業性稀釋,座椅的設置應該為民眾服務,而不僅僅是為盈利。在能夠保證公眾擁有休息等待的權利時,按摩座椅作為個性化補充才是“錦上添花”,否則只能算作“鳩占鵲巢”。
版權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于傳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系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標簽:
相關熱詞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