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年中國科技成果轉化行業發展分析 我國高校科研成果轉化能力在穩步提高
科研成果轉化到生產,一般是先在試驗室取得科研成果,通過中試條件放大試驗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完善方案,再進一步應用到大生產上,中試是科研成果轉化成生產力,進而實現工業化、商業化規模生產的非常重要且不可缺少的一環。
根據《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規定,科技成果轉化方式主要包括6種方式:1、自行投資實施轉化;2、向他人轉讓科技成果;3、許可他人使用科技成果;4、以科技成果作為合作條件,與他人共同實施轉化;5、以該科技成果作價投資,折算股份或者出資比例;6、其他協商確定的方式。
據中研普華產業院研究報告《2023-2028年中國科技成果轉化行業深度分析及發展前景預測報告》分析顯示:
(資料圖片)
技術轉移(科技成果轉化)是指將學術研究商業化并將創新用于公益的過程,其目的在于將研究成果轉化為能影響社會的可市場化產品和服務,并以此來支持創新和經濟增長。技術轉移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這一過程需要科研單位、高校、企業、政府、中介機構、金融機構等多方的共同參與,其具有高風險性、高投入、高技術、不確定性、長期性等特點。
科技成果轉化的過程,本質上是科技供給與市場需求對接的過程。做好科技成果轉化這篇大文章,首先需要破解當前科技成果轉化中“技術供應與市場需求脫節”“科技成果與企業需求脫鉤”的困境,立足市場應用,從科技成果產生的源頭進行機制創新,提升符合市場需求的高質量研發成果供給能力。
一直以來,國家高度重視科技創新,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積極推進科技成果的產業化。科技成果轉化實際上僅指技術成果的轉化,即將具有創新性的技術成果從科研單位轉移到生產部門,使新產品增加,工藝改進,效益提高,最終經濟得到進步。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是加強科技與經濟緊密結合、發揮科技創新在經濟轉方式調結構中重要作用的關鍵環節。近年來,我國不斷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科技經濟“兩張皮”現象得到有效緩解,但科技成果轉化率不高的問題依舊存在。
203年中國科技成果轉化行業發展分析
近年來,江蘇把培育高價值專利、推動專利轉化運用作為支撐科技創新和服務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深入實施高價值專利培育工程,大力推進專利轉化專項計劃。
我國高校科研成果轉化能力在穩步提高。《中國科技成果轉化年度報告2022(高等院校篇)》顯示,2021年,1478家高等院校以轉讓許可、作價投資方式轉化科技成果的合同金額為129.8億元,同比增長13.6%。《2022年中國專利調查報告》顯示,我國高校發明專利實施率為16.9%,其中產業化率僅為3.9%;不過,這兩個數字都較上年有所提高,分別提高了3.1個百分點和0.9個百分點。
目前,科技部國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統中加入《國家科技計劃項目成果登記表》,已匯交近2萬項成果;已支持建設國家知識產權和科技成果產權交易機構3家,國家技術轉移區域中心12家,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區12家,國家技術轉移機構420家,國際技術轉移中心45家,有效促進了技術要素自由流動和高效配置;截至2021年底,全國新型研發機構共計2412家,研發經費650.02億元,在職人員22.18萬人;截至2022年底,全國科技創業孵化載體總數超過1.5萬家。
科技部官網公布《“十四五”技術要素市場專項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其中發展目標明確:“十四五”期間,現代化技術要素市場體系和運行制度基本建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制度完備、治理完善的高標準技術要素市場基本建成;到2025年,我國技術要素市場制度體系基本完備,互聯互通的技術要素交易網絡基本建成,技術要素市場服務體系協同高效,技術要素市場化配置成效大幅提升。
《規劃》提出,到2025年,全國技術合同成交額達到5萬億元;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區達到20家,國家技術轉移區域中心達到15家,國家技術轉移機構達到500家,國際技術轉移中心超過60家,技術經理人數量突破3萬名。
科技成果轉化行業報告對中國科技成果轉化行業的發展現狀、競爭格局及市場供需形勢進行了具體分析,并從行業的政策環境、經濟環境、社會環境及技術環境等方面分析行業面臨的機遇及挑戰。還重點分析了重點科技成果轉化企業的經營現狀及發展格局,并對未來幾年行業的發展趨向進行了專業的預判。欲了解更多關于科技成果轉化行業的市場數據及未來行業投資前景,可以點擊查看中研普華產業院研究報告《2023-2028年中國科技成果轉化行業深度分析及發展前景預測報告》。
標簽:
相關熱詞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