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民營經濟20條”加快落地實施 真金白銀促民企“四化”轉型
近日,《廣州市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若干措施》(下稱“民營經濟20條”)印發實施,圍繞加大支持力度、優化發展環境、強化法治環境、營造社會氛圍等方面,提出20條解決民營企業發展痛點難點的具體舉措。
(相關資料圖)
8月11日,在“廣州民營經濟20條”政策解讀會上,廣州市市場監督局、發展改革委、工信局、工商聯、科技局、司法局、法院分別闡述“民營經濟20條”的亮點措施,介紹相關工作落實情況,回應民營企業關切。
廣州“民營經濟20條”出臺后,民營企業反響如何?廣州瑞松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裁孫志強評價,“民營經濟20條”針對民營經濟發展打出“組合拳”,“《措施》中提到了公平競爭、營商環境、重大項目的民營企業參與等等,能夠讓民營企業放開手腳,快速成長。”
加大民企融資支持
“民營經濟20條”中,幾條措施都與融資相關,重點解決民營企業“錢”的問題,讓民營小微企業也能放心發展。例如,第五條提到加強企業融資綜合信用服務,這就需要發揮融資平臺作用、加大信用融資產品創新力度等。
廣州市發展改革委副主任鄧宏永介紹,為了推動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廣州積極打造特色“信用+科技+普惠金融”的信易貸服務模式,搭建了廣州“信易貸”平臺。該平臺通過挖掘信用數據價值,輔助提升銀行機構審批放貸效率。同時,通過研發提供針對性專屬金融產品,提高企業貸款可得性。
目前,廣州“信易貸”平臺已注冊近70萬經營主體,累計促成融資放款1860億元。“廣州民營經濟20條”是在相關融資平臺卓有成效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對平臺的創新要求,以助力提高企業融資便利度和獲得感。
解決了“錢”的問題,民營企業才能加大研發投入,促進科技創新水平升級。“民營經濟20條”中還提及,發揮市科技型中小企業信貸風險損失補償資金池作用。
據悉2015年起,廣州市科技局設立廣州市科技型中小企業信貸風險損失補償資金池,已有28家商業銀行加入合作陣營,提供授信達1438億元,已發放科技信貸達840億元。在此基礎上,“民營經濟20條”進一步強調對科技型民營企業的信貸支持。
作為廣州的科技型民營企業,瑞松科技專注于機器人、機器視覺、工業軟件及智能制造領域的系統整體解決方案的研發,孫志強更關注“民營經濟20條”中對企業轉型與科技創新的支持,“這不僅給了我們發展的信心,也為企業增添了發展動力。”
鼓勵民企“四化”轉型
“民營經濟20條”一大亮點是推進民營企業“四化”轉型提升,即數字化轉型、網絡化協同、智能化改造和綠色化提升。
廣州歷來是制造業大市,傳統制造業企業智能化水平不高,限制了部分發展。調查顯示,廣州市九成制造業企業表示進行“四化”轉型是內在需求;五成企業處于數字化、智能化的初期階段;三成多企業處于中期階段,而處于深化融合階段企業不足10%。
廣州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副局長黃星耀介紹,為了解決中小民營企業“不敢轉、不想轉、不會轉”的問題,工信局成立了“四化”服務基地和制造業“四化”促進聯盟,建立了“穗智轉”公共服務平臺,遴選了86家“四化”賦能重點平臺,以技術改造等手段支持企業“四化”轉型,讓服務落到實處。
配合“民營經濟20條”落實,廣州市市場監管局從五個方面為推進企業“四化”轉型提升提供支持,給出了真金白銀的鼓勵。如在支持平臺能力建設上,對企業進行平臺信息化升級等方面的投入進行補助,符合條件的單個平臺最高按已投入總額的30%給予支持、最高不超過3000萬元。給予企業實在的激勵,切實解決民營企業“四化”轉型顧慮。
扎根廣州的老牌民營企業廣州立白企業集團有限公司今年3月入圍廣州市首批“四化”賦能重點平臺名單,這帶動了集團及旗下企業實施數字化、智能化、網絡化、綠色化轉型升級,助力企業實現降本提質增效。“此次出臺的利好政策,更加堅定了民營企業研發創新,打造自主品牌的信心。”立白集團副總裁許曉東說。
(文章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標簽:
相關熱詞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