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學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專業:天為墨地為書 保護生態躬身行_播資訊
(資料圖)
山西大學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專業旨在培養具有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的基本理論、知識和技能,具有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能在科研教育單位、相關政府部門、企事業單位從事自然地理過程、環境變化研究和資源管理、環境保護或應用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多年來,專業不僅為山西省環保事業輸送了大量人才,也為國家資源環境保護做出了積極貢獻。2022年,專業入選國家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
學科融合 多重賦能人才培養
專業所在學院堅持“學院+研究所”多學科交叉融合建設,把課程思政融入課程體系構建之中,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兩山”理念融入課堂教學之中,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注重培養學生人文精神和地理情懷。圍繞課程教學目標,通過課堂講授、案例分析、小組討論、課外閱讀、課程論文、實習實訓、社會調查和創新訓練等多樣化途徑組織教學。創新“萬年冰洞三維建模及地理成因分析”虛擬仿真實驗等多種教學方式,將虛擬現實技術與教育教學相結合,運用虛擬現實和增強現實技術,對傳統教育教學資源進行升級改造,探索“互聯網+”教育教學新模式。學生積極全國大學生環保知識競賽、參加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全國大學生組織管理競賽、SuperMap杯第十八屆全國高校GIS大賽、山西省興晉挑戰杯等比賽,獲國家級、省部級各類獎項百余人次。
團隊領銜 照亮學生成長之路
推進“院-系-所”融合的自然地理基層教學組織建設,形成由9名教授,21名副教授領銜的教師隊伍。在引進優秀博士人才與培養博士人才相結合的同時,通過政策傾斜、交流培訓、教學技能大賽等方式,為教師的職業發展和教學科研能力提升提供良好條件。近年來,獲批山西省1331創新團隊一項,18位教師獲“三晉英才”人才稱號,多名教師獲省級和校級教學名師稱號 ,獲山西省自然科學二等獎、省科技進步一等獎等。專業教師在國內外學術期刊發表論文80余篇,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6項,省級科研項目50余項,并完成多項企業委托項目。專業積極開展國際交流合作,邀請國內外知名專家來校講學或作報告,派出教師出國訪問或參加國際會議,開闊視野,增長見識,提升能力。
校地協同 突出特色實踐育人
多年來,專業堅持走產學研相結合的人才培養之路,積極拓展校外實習實訓基地。在已有河曲黃土地貌實習基地、汾河源北方巖溶實習基地、大同火山群實習基地、太原東山地質地貌實習基地、晉北亞高山草地生態實習基地的基礎上,近3年新建蘆芽山地質地貌實習基地、靈空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森林生態實習基地、平朔露天煤礦實習基地、運城鹽湖生態地理專業實習基地等實踐教學基地。2019年,山西亞高山草地生態系統教育部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獲批教育部首批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專業在站師生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深入亞高山草地采集樣本、駐守淺水湖泊實地觀測,為山西省生態保護事業付出努力。(通訊員:山西大學 藍勻 瑄瑄)
標簽:
相關熱詞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