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孟頫《臨蘭亭序》真跡為何這么火?四川省書協理事鐘楊琴笙揭秘|字見中國
封面新聞記者 羅海韻
說到正當紅的重磅大展,不得不提到成都博物館“漢字中國——方正之間的中華文明”展覽。此次展覽將220件重磅文物精品匯聚展廳,其中最具人氣的莫過于趙孟頫《臨蘭亭序》這件書法作品,吸引了眾多觀眾排著長隊“等睹尊容”。為什么這么火?6月24日,中國書協會員、四川省書協理事、成都市書協主席團藝術顧問鐘楊琴笙接受了封面記者采訪給出答案:墨色之中展現豪放大氣和時代風骨。
趙孟頫《臨蘭亭序》真跡 元無錫博物院藏
(資料圖片)
漢字,不僅是中國與世界溝通的橋梁,更是人類文明的瑰寶。在漫長悠久的歲月里,漢字不僅描繪了中華五千年文明的歷史長卷,更體現著中華文明獨一無二的哲學思想。
《蘭亭序》作于王羲之盛年,是其書風集大成之作,被歷代書法家譽為“天下第一行書”。自李唐以來,隨著王羲之書史地位的確定和《蘭亭序》真跡的亡佚,各種形式的《蘭亭序》復制品更顯珍貴,其中尤以唐代臨摹本和定武石刻最為難得。而身為宋太祖趙匡胤十一世孫的趙孟頫,就藏有不少定武善本,許多唐摹本也為趙孟頫友朋輩收藏。
趙孟頫《臨蘭亭序》真跡 元 無錫博物院藏
本次所展出的趙孟頫真跡來自無錫博物院,是趙孟頫晚年所臨作品,筆法更加圓融如意,帶有自身的儒雅遒勁、清和灑落的書法境界。其上鈐印跋文從元到清七十有余,極為繁多,證明了其流傳有序,也清晰展現出這件作品的坎坷經歷。從明代大收藏家項元汴,到明末書畫家袁樞袁賦誠父子,又到清代藏家王養度,再至無錫書畫家周懷民,周先生嗣后將畢生收藏捐獻給家鄉的無錫博物院,這件作品才不再是秘不示人的珍藏,大眾也有了一睹大師真跡風采的機會。
趙孟頫《臨蘭亭序》上的跋文、鈐印 無錫博物院藏
趙孟頫《臨蘭亭序》上的跋文、鈐印 無錫博物院藏
鐘楊琴笙認為,古人學書法非常重視筆法的傳承,“二王”筆法由其弟子傳至隋代智永禪師,初唐傳至歐、虞、褚、薛諸家,到了中、晚唐時期,又傳到張旭、李邕、顏真卿、懷素、柳公權、徐浩等人。這些人都是歷史上各個時期重要的書法家,宋人在接受“二王”筆法上體現出更自由化和風格化的“尚意”書風,具有定法的“筆法單元”被解體,個人意化的用筆沖破“法”的束縛,“二王”筆法愈顯衰薄,有被瓦解與稀釋的傾向。
趙孟頫《臨蘭亭序》真跡 元 無錫博物院藏
趙孟頫何以成為承上啟下的書法巨匠?鐘楊琴笙介紹道,有一種說法是這樣講的,如果沒有趙孟頫的繼承與弘揚,以王義之、王獻之父子為代表的“二王”書法就不能得以延續,后世學書者因為不能一窺“二王”書法的真諦,只能在黑暗中瞎摸索和折騰,書法就有夭折和崩潰的風險。他說,“至元代,趙孟頫力挽狂瀾,倡導恢復‘二王’筆法,并竭力體現在自己的藝術實踐中,其所臨《蘭亭序》一帖就是很好的證據,使‘二王’為代表的帖學書法得以生生不息,流傳至今。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趙孟頫既是‘二王’筆法的傳承者,也是中興者。”
談及趙孟頫《臨蘭亭序》這件作品的書法價值、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他分享道,“成都博物館展出的趙孟頫臨王羲之《蘭亭序》,是趙孟頫傳世的一件重要作品。趙孟頫是一位家喻戶曉的書法巨匠,他在書法藝術方面的成就和影響不需我贅言。我想強調的是,在繼承和弘揚以王義之、王獻之父子為代表的‘二王’文人書法體系上有突出貢獻。”
從王羲之到趙孟頫,兩位不同時代的書法家寫就不斷突破的文人精神,歷代藏家悉心珍藏的是筆鋒之上的不凡氣度。趙孟頫《臨蘭亭序》不僅蘊含著極高的審美價值,體現著氣韻生動的書法特色,更在墨色之中展現了豪放大氣、剛勁有力的時代風骨。
標簽:
相關熱詞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