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防夏季食源性致病菌預防指南
夏季食源性疾病以食源性致病細菌為主,上一期在夏季冰箱貯存食品指南中,我們介紹了一種“耐寒”的致病菌——單增李斯特菌,本期我們再介紹幾類常見食源性致病菌及預防措施,讓我們安心度夏。
(相關資料圖)
1. 副溶血弧菌
副溶血弧菌是一種嗜鹽性細菌,廣泛存在于近岸海水、海底沉積物及魚、貝殼類等海鮮中,附著在這些海產品的表面和體內,是我國沿海地區常見的食物中毒病原菌。主要污染的食品是海產品,包括多種海洋魚類、蝦、蟹、貝類等,淡水水產品也可受到它的污染,在含鹽分較高的腌制食品中也能檢出,如咸菜、腌肉等。主要臨床表現是急性胃腸炎、腹痛、嘔吐、腹瀉及水樣便為主要癥狀大多數人在食用后14-20小時發病。
預防措施:副溶血性弧菌不耐熱,加熱到56℃并持續5分鐘,或者在90℃下持續1分鐘,一般可將該菌殺死。因此,生活中加工水產品一定要燒熟煮透,盡量不生食或半生食水產品,防止生熟食物操作過程交叉污染,處理水產品后的容器、砧板和刀具要及時清洗,并洗手消毒。
2. 沙門氏菌
沙門氏菌常分布在肉制品、蛋制品、乳制品、蔬菜等食物中,在自然環境的糞便中可存活1-2個月,是人畜共患疾病病原菌,中毒后典型癥狀包括發熱、惡心、嘔吐、腹瀉及腹部絞痛等。沙門氏菌最適繁殖溫度為37℃,在20℃以上即能大量繁殖,動物性食物容易受其污染,如畜禽肉類、蛋類。
預防措施:處理食物前,應徹底清洗蛋類、肉類的食物表面,加熱動物性食品應燒熟煮透,不宜食用生的或者半生的雞蛋,以及未經處理的生牛奶。
3. 金黃色葡萄球菌
金黃色葡萄球菌菌種形態為球形,顯微鏡下形似一串串葡萄,故此得名,乳制品、肉類、糕點、剩飯等蛋白質、淀粉含量豐富的食品,最容易產生金黃色葡萄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常存在于人和動物的皮膚、鼻腔、咽喉、腸胃、癰、化膿瘡口中,空氣、污水等環境中。金黃色葡萄球菌在適當的條件下,能夠產生腸毒素,引起食物中毒,起病急驟,有惡心、嘔吐、腹瀉等癥狀。
預防措施:牢記在安全溫度下保存、加工食物,生熟分開,盡可能采取熱處理確保殺滅細菌,熱處理后避免二次污染。 應注意改善環境衛生和操作者的個人衛生習慣,飯前便后勤洗手,手部有創傷的人員不應直接接觸食品,防止傷口處微生物污染食物。
4. 肉毒桿菌
肉毒桿菌是一種生長在缺氧環境下的細菌,在罐頭食品及密封腌漬食物中具有極強的生存能力,是毒性最強的細菌之一。肉毒桿菌在缺氧環境下能夠分解糖類、蛋白質,產生氣體,并在繁殖過程中分泌肉毒桿菌毒素,是一種神經毒素。顯微鏡下觀察肉毒桿菌,可以看到它具有芽孢這一特殊的生物學結構,因此肉毒桿菌在逆環境下的抵抗力極強,干熱180攝氏度5-15分鐘,濕熱100攝氏度5小時,高壓蒸氣121攝氏度30分鐘,才能殺死芽胞。
預防措施:由于肉毒桿菌在缺氧條件下能夠產生氣體,因此如發現罐頭脹罐、真空密封包裝的食品脹袋,切勿食用。
5. 椰毒假單胞菌
椰毒假單胞菌在自然界中分布廣泛,最適生長溫度37℃,最適產毒溫度為26℃,pH5-7范圍內生長良好,可以產生兩種毒素,分別是米酵菌酸和毒黃素,兩種毒素均對熱比較穩定,120 ℃下加熱1小時仍可保持毒性,因此通常的烹飪過程無法破壞毒素。椰毒假單胞菌中毒癥狀輕癥表現為惡心、嘔吐、腹脹、腹痛,嚴重者可出現黃疸、抽搐、血尿等肝腦腎實質性器官損害等。
夏季天氣炎熱、空氣潮濕,以下三類食品因貯存不當,易被椰毒假單胞菌污染,產生米酵菌酸:一是谷類發酵制品,如發酵玉米面、酸湯子、糯玉米湯圓粉、玉米淀粉、發酵糯小米、吊漿粑、糍粑、醋涼粉、濕米粉等;二是變質鮮銀耳和泡發不當的變質木耳;三是發酵薯類制品,如馬鈴薯粉條、甘薯面、山芋淀粉等。
預防措施:1.選擇正規的渠道選購河粉、腸粉、米線、涼皮等濕米粉產品,尤其是散裝產品時,要選擇外形完整,色澤均勻,無霉變,無酸敗味的產品。2。泡發木耳、銀耳前,要清洗干凈,不使用受潮變質的菌朵;泡發后耳片不成形、發粘、無彈性或有異臭味的不能食用;泡發時間不宜過長,泡發后應及時加工食用,隔天泡發的銀耳、木耳不能食用。
標簽:
相關熱詞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