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逐漸“消失”的福州端午習俗,你知道嗎?
N海都見習記者 周婉怡 實習生 蕓華
端午節又名端陽節、重五節,古時候人們要拜神祭祖、祈福辟邪。除了包粽子、掛艾葉這些傳統習俗外,在福州還有許多帶有“福州味”的獨特節俗。
(資料圖)
福州民俗專家邱登輝先生總結道:“十項端午風俗,如今現狀為三件明,三件暗,四件看不見。”具體來說,龍舟競渡、裹粽、插蒲艾三項習俗,在民間還尚為流行;“穿紅肚兜、掛香袋、貼午時書”雖不流行,但會偶而見到;而“雄黃酒、五色符、放黃煙、釆蓮鼓”四項則慢慢淡出人們的視野。
今天,我們來談談那些逐漸消失的福州端午民俗。
端午“掛香袋”、“戴紅肚爿”
20世紀60年代逐漸消失
《閩侯縣志》中記載:“孩子掛香袋,戴紅肚兜,口鼻涂雄黃以辟邪。”此中提到的“掛香袋”、“戴紅肚兜”便是端午的習俗之一。
在福州舊習俗中,在端午這一天,人們的衣著打扮頗具節日氣氛,手臂系著五色絲帶,絲帶名為“長命縷”。同時,孩童們還會換上夏裝,并懸掛香袋。福州民俗專家邱登輝介紹,這些端午香袋大多來自母親、姑姑、姐姐們的女紅佳作。外形多為四角形,用彩色絲線裹著,香包內盛白術、白芷等香料,令蚊蟲不敢近身。
送紅肚爿也是端午的習俗之一。在舊時福州人不管是男女老少,常有戴肚爿(肚兜)的習慣。“在古時,家里的外婆都會在端午時,給外孫(女)送上一件紅肚爿作為禮物,寄托著驅災辟邪的美好愿望。”邱登輝說道。
隨著現代服飾的不斷變化,戴肚爿的習俗漸漸退出人們的視野。在閩侯縣南嶼鎮的《元峰村志》中記載,端午時節兒童穿上新制肚兜把樟腦丸袋掛在胸前,頭或臉抹些雄黃以辟邪,在20世紀60年代后漸漸地消失了。
頗似春聯
家家戶戶在門楹貼“午時書”
“午時書”是福州獨有的端午習俗。所謂“午時書”,就是一種無橫批的對聯,比春聯小,書寫內容多與端午節有關,一般都是端午節這天午時寫、午時貼,講究的還要用黃色的“雄黃酒”或“黃枝水”書寫。午時書寫好后,除了貼在自家的大門上,有的還贈送給鄰里親友。
“午時書”風俗出現得較早,可遠溯到唐朝。自宋代起,便有“午時書”習俗的記載了,如“五月五日午時書,赤口毒舌盡消除”。
“端午時節貼午時書是福州十邑所獨有的風俗,‘午時書’不僅在書香門第家流行,更深受平民百姓的喜歡。”邱登輝告訴記者,在端午節正午,福州家家戶戶都在門楹貼上‘午時書’。午時聯與春聯有兩處不同的地方,第一,午時書其形式頗似春聯,但與春聯不同的是午時書只有上聯和下聯,沒有橫批。第二,午時書所寫的內容只能與端午節有關,而春聯能寫內容更為廣泛。
可惜如今端午貼“午時書”的習俗已被大家所淡忘,很多福州人甚至都沒聽說過“午時書”。
“龍舟競渡”出價高者坐龍頭
福州民間流傳的《五月節詩》中寫道:“采蓮鼓咚咚,肚爿替春裝。”“采蓮鼓”便是端午習俗中的一個。
邱登輝介紹,在4月下旬,人們為舉辦端午最盛大的活動“龍舟競渡”,會高舉龍舟的旗幟,挨家挨店進行募捐,為龍舟競渡籌集經費。“據說,在那時出錢最多的鄉民可以獲得坐龍舟頭的特殊待遇。”
最值得一提的是,人們在募捐的過程當中還要高唱福州話閩調《采蓮鼓》。“閩都文化”志愿者方杰介紹,傳說這首歌謠是由清末民國初年一支采蓮隊伍流傳下來的。整曲歌詞為4句一段,每句有7個字,歡悅的曲調為龍舟競渡增添了節日的氣氛。
編輯:余泓妍
標簽:
相關熱詞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