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德陽:稅收賦能玻纖企業行穩致遠
20世紀60年代,“三線建設”給德陽帶來了重大的歷史機遇,推動了德陽的發展和興盛,一大批工業企業在德陽落地生根,創造了德陽工業文明的輝煌和榮耀。
在第一批到德陽的“三線建設”企業中,有這么一家生產玻璃纖維的企業——四川玻璃纖維廠,經過幾十年的發展,該廠已經發展為四川省玻纖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成為中國電工絕緣和電子玻纖材料的重要生產基地之一。
(資料圖)
何為玻璃纖維?玻璃和纖維又能扯上怎樣的關系?企業自主創新、發展壯大背后又有哪些支持?近日,德陽稅務部門走進四川省玻纖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四川玻纖”),看玻纖生產、看企業發展、看稅惠助力。
從微觀入眼,看稅力助造強韌細絲
在四川玻纖生產車間里,拉絲機整齊排列、工人們正在各生產線上忙碌。
據現場工作人員介紹,玻璃纖維原絲是由葉臘石、石英砂、石灰石等多種礦石原料在池窯中接受高溫熔制,形成高溫溶液后經過多孔漏板拉制成絲而成,具有高絕緣性、耐熱性、抗腐蝕性等優異性能,可應用范圍廣泛,常見于建筑、電子、化工、環保等行業。
“目前我們可以通過捻線工序將400根單絲捻成一股玻璃纖維,使其擁有更大的強度,用其生產的玻纖布也能薄至0.025mm。”企業財務部主管吳曉燕表示,在企業面臨產業轉型難題時,川纖人一方面賡續“三線精神”勵精圖治,一方面各種各樣的國家政策為企業帶來甘霖滋潤,凝聚了強大的發展動力。
在各項助力中,稅惠政策的紅利給身處財務部門的吳曉燕帶來直接的感受:“在企業所得稅方面,讓我們感受最直觀的就是西部大開發稅收優惠政策,去年,我們在這方面就累計享受了近759萬元。”
據了解,除西部大開發稅收優惠政策之外,四川玻纖還在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留抵退稅、出口退稅、殘保金等多個方面還享受了各類稅費優惠。
從科技出發,看稅能助創新材價值
玻璃纖維原絲具有很多優異性能,但無法在低溫極端情況下仍保持其性能和更好耐酸性。而這一問題,在天然耐受紫外線和高能量電磁輻射的玄武巖纖維面前得到了解決。
近年來,四川玻纖從玄武巖礦石成分、玄武巖玻璃網格結構、池窯窯爐結構、配合料技術、多層拉絲工藝等進行潛心研發,攻克了連續玄武巖生產過程中的世界性難題,研發出一整套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池窯生產連續玄武巖纖維的成熟工藝。
2020年,世界首條連續玄武巖纖維萬噸級池窯生產線順利在德陽羅江點火投產。投運近3年來,通過不斷地技術突破與改進,每股紗可由2400根玄武巖纖維組成,單根玄武巖纖維的粗細僅發絲的1/10,且目前玄武巖纖維紗年產量已達到7500噸。
打造世界首條,背后是巨大的研發投入和研發底氣。據吳曉燕介紹,在此項目上,企業前期就投入了近3億元資金,創新研發一路雖然走得坎坷,但如今回頭看,一切都還是很值得的。
摸著石頭過河,企業研發底氣到底源于哪兒?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給出了答案之一。
“近兩年我們累計享受了近1254萬元的研發費用加計扣除優惠。同時,玄武巖纖維生產線還享受留抵退稅近1614萬元,可以說為我們研發提供了源源不斷的能量。”吳曉燕表示,現階段公司利用玄武巖纖維技術已累計申報了發明專利16項,實用新型專利26項。
展未來視野,看稅服務助挖發展潛力
當前,新材料產業被認為是21世紀最具發展潛力并對未來發展有著巨大影響的產業,實現更高質量的發展,四川玻纖的老廠區已不能承擔發展需要和搶占市場的產能需求,產能轉型升級迫在眉睫。
“我們這片老廠區將整體搬遷到羅江區金山鎮工業園區去,為了發展需要和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原有的機器也將迭代更新,引入新設備、擴充新產能,推進產業轉型升級。”吳曉燕介紹,整體搬遷與升級改建后,玻璃纖維紗年產量可達5萬噸,玻璃纖維布年產量可達4500萬米,人均產能提高近1倍多。同時,各種復合材料年銷售收入預計達8000萬元,提升近166%。
“施工未動,稅務先行”,前期,稅務部門就通過走訪調研了解到這一情況,針對個性需求,提早規劃作出部署,優選年輕業務骨干,組建專項服務團隊,主動根據四川玻纖的新規劃,匹配相關稅收優惠政策,提供個性化稅費服務,確保四川玻纖能夠及時享受到國家的春風,感受到稅務服務的溫暖。
吳曉燕說:“稅務部門在走訪中對我們在政策享受情況進行了核實,并在如何精準享受方面提出了建議,加快產業升級,我們更有信心了。”
新材料是傳統產業升級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基石,賦能先進材料制造業高質量發展,也是德陽市拼經濟、搞建設、抓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
國家稅務總局德陽市稅務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德陽稅務部門將充分發揮稅收職能作用,以更精準、更系統、更強勁的稅收力量,精準對接企業涉稅需求,全力提升服務質效,持續落實落細稅費優惠政策,為產業轉型升級、發展壯大保駕護航。
(楊凱肖齊齊鐘正有)
標簽:
相關熱詞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