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部公布10起打擊危害食品藥品安全犯罪典型案例
(資料圖)
作者: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劉云
記者近日從公安部獲悉,各地公安機關依法嚴厲打擊食品領域超范圍、超限量濫用添加劑、非法添加有毒有害非食用物質(以下稱“兩超一非”)犯罪,以及藥品領域特別是針對老人、婦女和兒童等人群非法制售假藥劣藥突出犯罪,取得階段性成效。2023年4月以來,公安機關共偵破“兩超一非”食品犯罪,及針對老人、婦女和兒童等人群藥品犯罪案件6100余起。公安部同時公布10起打擊危害食品藥品安全犯罪典型案例。
該批典型案例中,有涉農產品案件3起,包括制售偽劣肉制品、蜂蜜、有毒有害水產品等。在安徽宿州康某某制售偽劣食品案中,犯罪嫌疑人康某某在經營食品廠期間,明知檸檬黃、日落黃等食品添加劑不能用于肉食品生產,仍組織工人將屠宰的本地肉雞浸泡在含有上述食品添加劑的水中,著色后冒充三黃雞高價銷售,案值2000余萬元。遼寧大連陳某某等制售有毒有害食品案中,犯罪嫌疑人陳某某經營大連某海產品公司期間,為提升海產品品相,在加工過程中非法添加禁止在食品中添加的非食用物質后對外銷售,案值2000余萬元。黑龍江哈爾濱李某某等制售偽劣食品案中,犯罪嫌疑人李某某等在黑龍江尚志縣設立多個窩點,購買蜂蜜、加工設備等,向蜂蜜中非法添加糖漿、色素等生產偽劣蜂蜜,自行設計包裝冒充優質蜂蜜對外銷售。2023年7月,哈爾濱市公安局抓獲犯罪嫌疑人9名,現場查獲偽劣蜂蜜29.4噸、蜂蜜原料及糖漿81.4噸,案值500余萬元。
此次發布的典型案例中,還有3起涉及制售有毒有害減肥藥品、保健食品。在江蘇蘇州劉某等制售有毒有害減肥食品案中,犯罪嫌疑人劉某自2021年以來以注冊合法保健食品公司為掩護,大量生產非法添加具有嚴重致瀉功能化學物質成分的有毒有害食品酵素話梅果凍果粉,依托多個直播公司向各地銷售,案值1億余元。吉林琿春楊某某等制售有毒有害食品案中,犯罪嫌疑人楊某某等從網上購買西地那非、中藥藥粉、調色劑及散裝白酒等原輔料,租用農村民房設立窩點,勾兌生產有毒有害保健酒對外銷售。2023年5月,公安機關抓獲犯罪嫌疑人15名,現場查獲保健酒2200余瓶,案值2000余萬元。河南鄭州李某等制售有毒有害食品案中,犯罪嫌疑人李某等在經營茶葉公司期間,非法添加具有止疼功效西藥成分的原料,進一步加工包裝成養生茶成品,通過線上App軟件和線下實體店對外銷售,案值2500余萬元。
此外,該批典型案例中,有4起涉制售假藥犯罪,包括非法添加化學藥物、濫用食品添加劑、添加化學藥成分冒充所謂“純中藥”等,涵蓋治療風濕、腰腿疼痛、哮喘等老年人常見疾病藥品領域。在湖北黃岡黃某某等制售假藥案中,犯罪嫌疑人黃某某等購進撲爾敏等化學藥和甘草等中藥材,加工成自命名假藥“祖傳咳喘特效藥”,號稱是治療哮喘等疾病的純中藥對外銷售。2023年4月,當地公安部門搗毀涉案窩點2處,抓獲犯罪嫌疑人3名,現場查獲涉案藥品8300包、半成品100余公斤,案值5000余萬元。山東日照嵇某某等制售假藥案中,犯罪嫌疑人嵇某某等多次大量購買吡羅昔康等化學藥,與面粉、中藥味香精等混合,手工捏制未命名黑色藥丸,宣稱是治療腰腿疼、頸椎病、肩周炎等病癥的“祖傳秘方”中藥對外銷售。甘肅白銀盛某某等制售假藥案中,犯罪嫌疑人盛某某等人購買馬錢子等中藥材以及布洛芬等化學藥,粉碎后加工成藥丸形狀,命名為“除痹換骨丸”,宣稱可以治療風濕、關節炎等疾病對外銷售。重慶黔江宋某某等制售假藥案中,犯罪嫌疑人宋某某自2019年以來將中藥粉末、小麥粉與化學藥混合后制成“追風透骨丸”等假藥,宣稱是治療風濕、哮喘的純中草藥對外銷售。
公安部食品藥品犯罪偵查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公安機關將深入推進夏季治安打擊整治行動和“昆侖2023”專項行動,堅持打擊各類危害食品藥品安全犯罪活動。
標簽:
相關熱詞搜索: